第784章 年少不知阿姨好(6 / 7)

少,不过都是挑金贵的摆了。

三种直升飞机铁模,多种货船和渔船的模型,以及红星厂出品的汽车模型。

这玩意无论是当摆件还是送人,都是个心意,又时尚又不会落了下乘。

你要说金贵,这就是金属浇筑抛光的艺术品,铁疙瘩能值几个钱。

可你要说它不值钱吧,这些模型所代表的意义又非同凡响,这是红星钢铁集团的发展成果展示啊。瞧不起这些个成果就是瞧不起红星钢铁集团啊,老李一定问候你是不是嫉妒了。

如果说联合工业报刊登了一篇船舶试航的新闻不算什么,集团领导的召见也情有可原。但随即没多久,辽东工业管理局局长带队来集团访问调研,便彻底掀开了秘书长大势已成的伪装。

辽东工业管理局局长就是去年从辽东驻京办调回去的副主任胡可。

也算是投桃报李吧,更像是饮水思源。

胡可此次来访的时机实在是太巧了,等双方一见面后,他说出了欢迎李学武到辽东工作这句话以后,班子成员的态度各有变化。

李学武是京城本地人,又找了一个背景深厚的老丈人,他在京城关系网稳固也就罢了,这都去了辽东了,怎么还有人上赶着来接了?

这绝对不可能是董文学的关系,在双方没有完成交接的时候,谁会傻到开酒庆祝啊。

再说了,集团内部绝对会避讳这种明面上的关系,真正能讲出来的,绝对是真关系。

有认识胡可的,已经了然,不认识的,难免要在心里嘀咕一句秘书长手眼通天了。

说手眼通天,通的不是头顶的天,而是奉天的天,这次来的客人可不就是从奉天而来嘛。

胡可来京调研和访问,可不专程是为了给李学武摇旗呐喊来的,而是带着目的的。

首先,他要确定李学武是否会前往辽东工作,这关系到下一步辽东工业同红星钢铁集团的发展关系。胡可已经隐隐把红星钢铁集团当做是辽东对外发展的敲门砖,引路人角色了。

不能说非红星不可,但红星此时是对外贸易的大势,也是工业系统里独立发展对外贸易,建立航运港口的蝎子粑粑,独一份。

李学武是红星集团布局辽东的吹号人,胡可同辽东工业自然欢迎他去辽东工作。

其次,他来京要确定红星钢铁集团下一步在辽东的工业布局,以及对未来的发展规划。

红星钢铁集团如此庞大的体量,又涉及到了这么多的工业类别,早已经不是曾经的小卡拉米了,有资格站在c位抬手比个耶了。

最后,胡可代表辽东工业要同红星厂维系好现存的关系,准备同李怀德见面谈一谈。

他作为辽东工业管理局的掌舵人,要向红星厂发出积极的信号,支持并引导红星钢铁集团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发展步伐。

红星钢铁集团的进步和发展,也就带动了整个东北的经济向外发展。

虽然这个年代的东北并不缺少工业化产品,但这片土地承担的战略位置太靠前了。

一次次失去了发展的机遇,也在经济浪潮中起起伏伏,最终走向了尴尬的境地。

如果从这个时候开始布局东北亚的贸易合作,那未来渤海湾的经济贸易区真大有可为。

胡可的来访并不完全是针对李学武的,可在宣传机器开动以后,便出现了鼓吹和造势。

既然集团管委会已经做出了决定,那联合工业报自然要做专题报道,还要回顾一下秘书长这几年的工作成绩和工作履历。

李学武的工作履历很浅,尤其是时间跨度,但工作成绩却是实打实的。

联合工业报的宣传重点就放在了他对工业管理和经济建设的贡献上。

李学武知道这是谁干的,打电话给丁自贵提醒他收敛点,悠着点。可丁自贵并不以为意,他觉得在集团可以低调谨慎一些,但既然要去辽东主持工作,就不能让人小看了。

李学武真不知道自己何时竟然被人小瞧过,可他也不得不承认丁自贵说的有道理。

影响力和势力就是在平常的工作中一点一滴积累形成的,不能光有和气,还得有锐气。

丁自贵才不相信李学武去辽东是为了做好好先生的,早晚要大刀阔斧地干一场。

与其让那些人狗眼看人低,倒不如现在敲山震虎,摆出威仪来。

他提醒李学武,这两年集团确实是发展了,可人员结构也变了,不能说泥沙俱下,也可以称得上是鱼龙混杂了。

在集团机关还好,大家都知道他的身份背景和工作能力,去了地方实在是不好说。

他倒不是怕李学武被人欺负了,只是觉得小鱼小虾真有不开眼的招惹他,生这个气也犯不上。

所以最新一期的联合工业报上,在介绍李学武的工作简历中就有他的工作照片。

一张中山装侧身证件照,一张他在食品厂调研时候的现场照片,刊印的非常清晰。

这是在造势,也是在提醒辽东那些别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