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倒反天罡!韩成孝死朱元璋。(2 / 6)

咱再教你一个,那就是你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听那些官员们如何如何说。

“咱还以为多大点事呢”

这就没了

而在他当了二十多年皇帝之后,交给他儿子的江山,是一个内无动乱,外无强敌,国库充盈为大明之最的。

虽然他能够明白韩成这话是什么意思,可听起来,总觉得韩成这浑小子就是在趁机骂自己

韩成像是没有看到朱元璋的神情变化,还在接着开口道“评价一个帝王,放在第一位的,是他都做出来了什么功绩。

朱见深在这件事情上的危害,不在于他的成化朝,而在于大明之后的其余朝代。”

他们的权利,直接来源于见深这孩子。

毕竟他是按照记载上的事情,给朱元璋说的。

这哪里是什么缺点儿

而传奉官们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严重干扰到了正常的升迁途经。

评价一个皇帝,不应该只盯着他的私德看,也不能只盯着他犯下的一些错误,对于其余的却视而不见。

如此,就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这些人效忠于见深,而不是很快就和文官同流合污。

所以他们才会在记载当中,对此进行大肆抹黑的吗

想想那些文人们的德性,惯会颠倒黑白,搬弄是非。

在群臣反对之下,他不仅仅没有停,反而还弄了更多的传奉官。

这时候说出来并不好。

有些时候,你一个政策实行下来,他们骂的凶,行为上面也激烈,想要和你对着来。

但到了后来,传奉官的数量就越来越多了,最多的一次,甚至于一次性弄了上百人。

限制那些文官们的势力急剧膨胀。

韩成有些委屈“我没有说反话啊”

韩成闻言,嘴角抽了抽,自己刚才明明没有说反话好吧,咋还就解释不清了呢

这些人又没有底蕴,本身就是他用中旨给弄起来的。

而且,这三个里面有两个,在朱元璋看来还都是做的很好,根本不是过错。

成化帝继位之初,就下了一道诏令,授予一位名叫姚旺的工人,为文思院副使。

若不是韩成说起,他都没有想到用传奉官这一招,来和文官打擂台。

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标二人,闻言都是不由的为之一愣。

一旦痴迷,就只顾着画画,写诗去了,这得耽误多少处理政事的时间

评价一个帝王,也应该更多着眼于他在国家大事上,都做了什么

你说的这些话,当真是说到咱的心坎里去来了”

没有了别人做竞争,许多正事都不会干。

后面又增加了一处皇庄,是增宝坻县王甫营庄田的一处。

洪武大帝朱元璋的行事风格,就是如此的灵活。

韩成道“就是把大宦官曹吉祥给处理掉之后,朱见深将顺义县安乐里板桥村抄,没的一处田产,揆为宫中庄田。

内斗起来那当真是内行,但是其余的各种正事做起来,就像是放屁一样。

朱元璋用力点头,表示对韩成话的认同。

见深想要获得好用的人手,掌控朝堂,动用常规手段,根本难以达到。

真正的主意,还得咱们拿。

因为他坐上了那个位置,就不再是人了。”

韩成决定,关于今后可以前去大明各个时空的事,还是暂时保密的比较好。

韩成都是吞吞吐吐。

看他们内心深处都想的啥。

很显然他说这些话,虽然是在反驳韩成,教训韩成。

这些都是金玉良言。

甚至有道士和方士,出任太常寺卿这样的正三品高官。

他觉得,只要中间这个度能把握好,那么就没关系。

文官那边已经成了气候,按照正常情况选拔出来的人,肯定还会再投入到文官的怀抱里。

这就足够了

不要想着把所有的事情,都给做得尽善尽美,也不要想着一个政策用出来,会让所有人都受益。

这些话,也就父皇肯对自己说。

在朱元璋他的认知里,想当官的人多的是。

朱元璋道“那为什么咱觉得见深那孩子,用传奉官并不是一个过错

反而还觉得,是一个非常可以的手段

方才听你说的一些话,咱就觉得有些奇怪。

就连咱大明,咱的洪武朝,还有韩成所说的老四的永乐朝,都不是文人当家的时代。

活人还被尿给憋死”

这是九品小官,文官们并不在意。

他们只会更过分。

朱元璋在朱见深的身上,有很多的偏爱。

这些官员,咱需要用他们,可也需要对他们进行严防死守。

韩成想了一下之后开口道“除了大量使用传奉官之外,还有就是,西厂的杀戮过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