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分法也得到了李家老人的一致认可。
因为李家快速扩张的时间,是在李开芳中了举人,没有入京赶考之前。
那时候李开芳在大伯身边做账房,说是账房,其实这份家业,有大半都是李开芳赚出来的。
李开芳连个庶子都不是,而是一个旁系的侄子,但他就是可以分家产,哪怕他不是格物博士,地位不那么崇高,他也可以分到一部分的家产。
完全按嫡庶分家产,那是朝鲜,大明这些世家,动辄五百年传家,可不是偶然,旁支有巨大贡献,不公的分配,只会弄得离心离德,没人愿意给大宗做贡献了。
之所以肯对半分,是希望李开芳还能照拂一二,至少看着李开藻,别让逆子把家产败光了。
朱翊钧听闻,才点头说道:“这还差不多,李开芳回去的时候,带三十名缇骑一起回去,可不能吃亏。”
朱翊钧最初听到消息,还以为李家还要继续用恩情胁迫李开芳,自然要仔细过问,听说是分家产,而且百万之巨,立刻就答应了。
不要白不要,守孝二十七个月是不可能的,二十七天完全足够了。
“臣遵旨。”沈鲤俯首领命,陛下总是不吝恶意的揣测这些大家大族,这里面有点小误会,解释清楚就行了。
李开芳值得皇帝操这么多的心,就一个横纵坐标轴,将数字、代数式和图像结合起来讨论,就让大明的算学迈出了及其关键的一步。
在短暂的插曲之后,兵部尚书曾省吾呈送了一本奏疏,要对大明九边两百万军兵进行裁军,规模从两百万缩减到一百万人的规模。
裁军得到了大将军戚继光的支持。
大明九边有边军两百万人,这里面有近半数不承担任何军事任务,甚至连预备役都算不上,就是典型的农户,这次的裁军,说是裁军,更像是确定身份,让这部分不是军兵的民夫,安心做农户去耕种。
大明军事支出没有变化,九边每年军饷依旧高达六百万银之巨,总体军事支出仍然维持在一千二百万银左右。
“自万历六年九边实饷以来,边军的战力一直在持续稳定的恢复,陛下,这次裁军是第一步,臣对九边构想如下,正营三,奇营一,援兵一,游击一,备御三。”戚继光站了起来,告诉了自己皇帝他的九边构想。
总兵领正营三个,九千人,为野战主要军事力量;
副总兵领奇营一个,三千人,最是精锐,为主力侧翼,战场上起到了保护侧翼、一锤定音的作用;
两名参将领援兵营一个、游击营一个,共计六千人,在防区内机动堵漏,就是填补漏洞,随时策应主力行动;
最后备御领备御营三个,九千人,负责守卫关隘、屯堡等地,不负责野外作战。
一镇三万军,九镇二十七万职业军人,就是戚继光的最终构想,哪怕是一百万军,也实在是太多了,太耽误农桑工生产了。
大明处处都缺人缺的厉害,而九边两百多万军不军、民不民的乞丐军,实在是有点太浪费人力了。
戚继光站在天下堪舆前,长长的指挥棒点在了莫斯科、维也纳、君士坦丁堡的位置,开口说道:“随着火器的大规模列装,大明在万人这个规模上,是不可战胜的。”
“不客气的说,如果能解决后勤问题,我大明部署两万军到乌拉尔山以西,可以一举击垮罗斯国、神圣罗马帝国和奥斯曼。”
之所以要做出这样的军事单位的调整,其目的主要是加强边军的作战能力。
张居正眉头紧蹙的看着戚继光规划的京营、水师、九镇规划,摇头说道:“戚帅,你这个想法很好,方方面面都很好,但唯一的问题是,再有安史之乱,该当如何?”
“京营在,安禄山史思明加在一起,岂是京营对手?”戚继光理所当然的说道。
安禄山能闹出那么大的动静,还不是因为大唐长征健儿在西域不在关内,但凡是李隆基手里有一支可以野战的强军,安史之乱不会闹到那般地步。
张居正听闻,继续说道:“所以,这一整套的军事体系,其实是以京营为核心而构建。”
“然也。”戚继光点头说道。
精简人事,同样的投入,更强的战力,看起来是裁军,其实是振武,唯一要担心的就是边军太强可能会造反的问题,但只要京营足够强横,边镇就不会藩镇化。
这一整套军事体系构建,都是建立在京营强横的地步。
“那就是了,陛下,臣不认同戚帅的强边之策。”张居正俯首说道。
大明国祚两百年,京营起起落落了数次,跟着太祖太宗皇帝征战南北,强大过,解散过,重组过,但自武宗之后,就慢慢衰弱了下去。
戚继光满是疑惑的看着张居正,他甚至没听明白张居正话里的逻辑。
“朕听明白了。”朱翊钧笑着说道:“先生觉得京营强横是一时的,一旦遇到了京营衰弱,边军强横,那大明就变成了晚唐。”
“陛下圣明。”张居正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