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七章 每一次的选择,都有意义(4 / 5)

心事重重的皇帝走向了祈年殿,他倒是真的希望有个老天爷,能听到他的祈求,下点雨,让百姓们活。

朱翊钧一步步的走过了祈年殿的丹陛,来到了祈年殿的月台上,看向了阴沉沉的天空。

“轰隆隆。”

“打雷了?”朱翊钧以为自己想要下雨的心过于热切了,产生了些幻觉。

“打雷了吗?”冯保有些不确信的看向了张宏询问。

张宏眉头紧蹙的说道:“陛下,臣也听到了雷声。”

“轰隆隆。”又是一阵雷声。

“下雨了。”张宏摸了摸脸颊,雨水有点脏,但确实是雨,不是鸟屎,很快带着灰土的雨开始落下,砸在地上,砸出了一个个泥斑。

朱翊钧急匆匆的走进了祈年殿,无论是不是老天爷的回应,这七天他一定要修满,这是还愿,不修满,下次许愿就不灵了。

风带着些湿润的气息吹遍了整个京师,很快淅淅淋淋的小雨,变成了中雨,中雨变小雨,就这样,下了足足三天时间才停下。

很快,一封封加急的塘报,就送到了皇帝的手中,这场雨范围很大,山东是大雨,河南是中雨,陕甘绥也有不同程度的降水。

总体而言,这场及时雨,极大的缓解了这次北方的春旱,比去年那场有但不多的雪,要更有意义,至少把地浇透了。

朱翊钧在七日修省之后,又祭拜了春神句芒,而后亲自去把陕甘总督石星言呈送祥瑞中盛番薯,进行了育苗,为了育苗,朱翊钧甚至把北大营操阅军马给耽误了两次。

但随着番薯苗茁壮成长,朱翊钧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地。

至少今年不会爆发大面积的旱灾、蝗灾、饥荒了,这是个极好的消息,朱翊钧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旱情过于严重,那么在建的新九龙大学堂会停工,朝廷会将全部的精力转移到驰道上,加快京广驰道的建设。

“下章各地衙门,让他们告诉这些势豪乡绅们,履行好他们的承诺,做不到,朕的军兵帮他们做到!”朱翊钧下了一道堪称严酷的圣旨。

势豪乡绅们过年贺表上的承诺,他记得一清二楚,势豪乡绅们是不是在哄皇帝开心,朱翊钧不管,反正说到就一定要做到。

“戚帅府上的花也保住了。”冯保为皇帝奏闻了一件好消息。

戚继光有很严重的战争后遗症,这不是矫情,是解刳院对数百名包括戚继光在内的战场老兵,进行了为期五年的长期跟踪观察得到的结论。

此病主要表现就是个人在经历、亲身遭遇,自身他人创伤、极度血腥等场景,长期遭受严重死亡威胁,或多次负伤后,出现的精神问题。

常常出现而且长期存在:噩梦、易怒、失眠、焦虑不安等等严重影响生活的负面情绪。

如果是轻度后遗症,还有办法缓解,只要长期不接触戎事,人们就会慢慢遗忘那些痛苦的回忆。

戚继光的后遗症非常非常严重,作为大将军他又不可能不接触戎事。

经过大医官们长期以来的观察,发现戚继光在看到花开的时候,焦躁情绪会大幅度缓解,可能是生命的绽放,让他感到了心安。

虽然很奇怪,但皇帝陛下在大将军府种满了花,一年四季都会盛开,还准备了一个温室,如果戚继光感到焦躁,就可以得到情绪上的安抚。

可是因为暖冬寒春,戚继光在二月三日上奏,要拔掉府上所有的花,因为养这些花,非常的费水。

皇帝自然不肯准许,从玉泉山到西直门,势豪起了百余座大厝,家家户户都带园林,这帮虫豸能用水养花,戚继光不能用?

朱翊钧宁愿去抄家,都不肯让戚继光拔掉那些花。

人的精神不好,身体的机能会快速下滑,这是经过解刳院实践证明的,解刳院大医官用了五年才找出的唯一缓解办法,这次连续三天的雨,让戚继光打消了这个念头。

“廷臣廷推,由山西巡抚周良寅到刑部做左侍郎,和凌次辅一起做刑部堂上官。”冯保拿出了一本奏疏,李世达被罢免,刑部阙员,廷臣廷推周良寅。

“周良寅不是去吏部更合适吗?他在山西清汰冗员,就做得很好。”朱翊钧看完了举荐的奏疏,有些奇怪的问道。

周良寅在山西搞得清汰,可以说是大成功,减少了山西各衙门超过六成的冗员,极大的缓解了山西财政支出压力,提高了山西的行政效率。

而且这种清汰办法,从山西向北直隶,快速扩散,十八年前,周良寅还是个贱儒,现在已经成了国之干臣。

朱翊钧有点怀疑,这是在搞升官劝退的那一套,海瑞就被这么搞过。

“周良寅去刑部最合适,总得让他缓一缓,过刚易折。”冯保解释了一番为何大臣们觉得他适合在刑部。

因为他山西搞出来的动静太大了,杀的杀、流的流,罢免的罢免,抄家的抄家。

这周良寅要回京继续清汰,就过于刚猛了,很容易折断,到刑部一段时间,积蓄一些力量,沉淀一下,在京师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