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舅奶奶(1 / 2)

垂拱殿外的冷菊绽芳,寒桂吐香,瓣瓣菊叶和点点金蕊散发着秋天的萧瑟苦意,上面沾满了清晨的寒露。一个俏丽的身影在菊花丛中,手执玉瓶,拨弄着露珠。

仪珑装好瓶子,扶若恭谨接过,仪珑道“这下好了,听说那些文人骚客最爱用什么雪山啊露水煮茶喝,配上从湖南进贡的君山银针,一定很好。”

穆帝披了一件玄青色海龙逐滔暗纹薄披风,在窗口对仪珑摆头无奈道“仪珑啊,你又来祸害朕殿外的花,快进殿,初秋的清晨,还是带着寒意呢。”仪珑回头,甜甜一笑,点头进了殿。

仪珑是先皇的遗腹子,先皇生性潇洒不羁,只喜欢纵情山水,最厌烦政务劳心,还未到而立之年,就退位让给了穆帝做大燕的皇帝,自己悠闲的去做了太上皇。仪珑的母妃也不过是先皇游历民间一时兴起纳的嫔妃,仪珑还未出生,先皇就寿终正寝了。

穆帝身为长兄,自然不能不管这个妹妹。说是妹妹,倒不如说是当女儿养的,他们年岁差了三十余,穆帝好几个女儿都比仪珑大多了。

仪珑坐在穆帝下首,道“皇兄,谁叫您这儿的菊花是开的最好的呢,而且都是各地进贡的名品,仪珑自然要来看看咯。”

穆帝虚点了她的鼻子,吩咐宁钦海“你去让花房的人多搬一些名品菊花到仪珑殿里去。”宁钦海垂首点头称是。

这时,小福子捧了一叠书卷进来,跪在穆帝脚下道“圣人,之前圣人要奴才找的谢琰的试卷,已经找好了,请圣人一观。”仪珑很是惊讶,她莫非听错了不成谢琰皇兄怎么会认识谢郎的

仪珑瞧了瞧穆帝的脸色,问道“皇兄,这个谢琰是何许人也啊,怎么妹妹并未听过这个人是哪个名臣王侯啊”

穆帝道“这个谢琰,朕前几日凑巧碰到了他,是个很有趣的人。”穆帝暗道,此人若是心清名正,才华横溢,就算明年他中不了进士,朕也想提拔提拔他。

穆帝要处理政务,仪珑就算再想留下,也不行,识趣走了。皇兄这是想干什么呢

摆在御案

上的头一份就是谢琰当年中县试的几道题,穆帝看了,文笔尚显稚嫩,但是辞藻清丽,算的上是好作品了。真正让穆帝眼前一亮的是谢琰在院试上写的那篇关于朋党论的策论,之前的庞次辅和王次辅接着革新新政的名头,暗地里却是两党之争。

现在的太子、豫王和忠王各自为政,你斗我抢的,这都是朋党贻害的现象。可是他作为帝王,他心知他再怎么厌恶朋党争夺却不可能消除这一切,只能平衡。谢琰那番话倒是真正的戳中了穆帝的内心,清流、浊流,都在为自己的利益斗争而已,哪来的所谓清流浊士呢

谢琰的乡试最为关键的就是那道支持变法的时务策,这无疑又是讨了穆帝的欢心。穆帝是新政的背后支持者,王首辅是实行人,所以明知道王首辅别有用心,穆帝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穆帝看完,点点头“此人果然不出所料,不是那等一味死读四书五经的酸儒腐士,有点能臣干吏的影子。这个谢琰,倒还不错。”

却说谢琰那,他自然不愿意去赴冯春的鸿门宴,便随着自己的打算在弘业馆去找了豫王。

豫王头戴玉冠,一身石青色的袍子,英武勃勃,气势威严冷凛,看着约莫三十几的年岁,比起太子更有一个上位者该有的气度,有几分像穆帝。他拿着茶盖拨弄着茶碗里的茶沫,低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寂静了些许时刻,豫王才道“谢琰,听说你前几日和太子在一处酒楼上相谈甚欢,太子是国本,礼贤下士是很正常的,你又为何今日又来本王这里难道太子保不住你”

谢琰道“豫王神通广大,不会不知道当日发生的事情吧小民和太子已经势成水火,他日太子登基,小民大不了不做官回家种田去了,太子畏惧流言,也不会强迫。豫王你呢小民不比您家大业大,那个时候恐怕就不仅仅是认罪那么简单了。”

豫王抬头冷冷的凝视着谢琰,道“你说的没错,不过你想要本王庇护与你,这可是要和太子对上的你又有什么价值值得本王为此付出”

谢琰笑道“一个永远不会背叛的属臣

,豫王不想要吗而且还是一个入了圣人眼的人,豫王不想纳为己用吗”

豫王目光微凝,心里一动。他暗处的秘报已经知道了父皇这几日正在找谢琰的文章,如此耐心,谢琰此人的确有用。而且谢琰和太子之间发生了什么,瞒得了世人,瞒不了他哪个伟男子愿意被迫做雌伏之事就算那人是高高在上的太子也不行,谢琰因此就不可能投效太子。

豫王看向谢琰,颇有些好奇“你为何不找忠王,竟然来找本王”

谢琰道“忠王年纪太小,根基不稳,他现在看着荣宠无限,但是这都是圣人给的。相反,豫王您从弱冠之时先去河南赈灾,解困百姓。从内务府到礼部、吏部,现在又去了户部做事。小民观王爷您种种行事,都是实干之事。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小民选你不是很正常吗”

豫王大笑起来,赞赏的看了谢琰一眼,从怀里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