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7 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完)(4 / 5)

定义。

“文科自然是文史,理科可否认为是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等似乎都能划分其中。这工科”北宋的沈括喃喃自语,“似乎和之前讲的机械发明等有那么一些关系。”

而且工科似乎还很受重视。

“算了,先放一边吧。”

骨架有了,下一步无非就是往里面填充血肉。

可之前两眼一抹黑可好太多了

不过,这次的大调整也有利有弊。

利就是显然用很快的速度培养出了一批专业人才,教师、医生、农林尤其是工科,一大批工程师走上了工作岗位,为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有个说法就是ste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ste是取自于四个单词的首字母。

“科学,sce、技术,teoogy、工程,engeerg、数学,atheatics。”

充满着精英气质的主讲人在大讲台上侃侃而谈

“科学,可以解释世界的自然客观规律;技术和工程,则是在这个规律上改造世界。而数学,是技术和工程学科的基础工具。”

这就有点像是咱们在调整科系中的理念。

而我们培养工程师、重视工程师的传统,也是从52年的院系大调整中开始的。

但是

它也有很大的弊端。

第一个是综合性大学被这样一拆分,一蹶不振很多年。

第二个更严重一点,那就是对人文社科这些领域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很多科系被合并后,直接垮了甚至是消失了,尤其是哲学这种。

以至于咱们长期以来缺乏优秀的社科人才,比如法律、金融和媒体等等。

当然,这里面还涉及到了很复杂的因素,比如思想的演变。

对民族精神的重塑,最先就反应在了教育领域。

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华夏传统文化,以及民国遗留下来的西化思想,等等之间的冲突,为了防止404,这里不再赘述。总之,回顾那几十年,思想的摇摆与混乱,融合和争斗,从未停止。

甚至到现在,还在暗潮涌动。

这又是另外一个领域的话题了,打住。

文科的没落让天底下的大儒们继续陷入到惆怅之中。

好不容易恢复一点的心情立刻又变得沉重起来。

刚刚提出文脉说的山长痛惜的摇头“文学和历史

自然重要。若是华夏无人知道孔子,无人知道先贤,那华夏就真的亡了”

如此之华夏,是否还是原本的那个华夏呢

这就是文史的重要性啊

怎么能不重视它呢

帝王们想得要更多一些。

李世民对众臣道“这其实和刚才说的是一个道理。若是大唐未来的英才都是从佛门道观开办的学校中走出来的,那自然不妥。”

更别提还是西方传过来的宗教了。

所以,教会学校必然消失,也必须消失。

即使现在皇室崇尚道教,但也绝不想在自己头上真的摆上一尊道祖的神像,让它凌驾于世俗皇权之上。

“思想之争,莫过于此。”

对这个颇有些研究和经验的朱元璋更是深有体会、呵呵冷笑几声

“重塑衣冠,当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思想,听上去似乎虚无缥缈,没有实体。但这东西才是至关重要的。

衣冠也不过只是思想之下的一处小小细节体现罢了。

这里面涉及到新旧之争,阶层之争。

教育、建学校是柔性手段。

流血与清洗,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硬性手段。

“看来后世也不是那么完美的嘛。”朱元璋好不容易抓住后世的一点缺陷,使劲嘲笑。

心中隐隐还有些得意。

有了仙画的提醒,他的大明一定能少走一些弯路。

总之,52年的这一次调整造就了一些优势,也留下了一些弊病。

等到咱们后面有钱了也有心力了,开始去苏联化,尝试走自己特色的路线,也在补之前留下来的漏洞,比方把单一性学科转变为复合性学科,然后重新建设顶尖的综合性大学。

道阻且长,但从结果来看,也算是越来越好吧。

1999年的时候进行了“大扩招”,那同样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天幕上,主播字正腔圆的播报着新闻

“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今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

高考考场外,记者采访了几个考生。

他们的情绪显然都还算比较愉悦

“今年扩招了嘛,我觉得我还是挺有希望能考上的我报考了上海大学的经济学院。”

“我报的东华大学的高分子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