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7 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完)(3 / 5)

国家刚成立的年代,很多东西都混沌不清,再加上冷战背景,这样的做法显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过,同样有点惨的还有几家本土的综合性大学,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大调整里面的“五大母校”。

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

就以南京大学为例,它原本是国立中央大学,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当时民国政府对它的期望,在院系和专业设置上,也的确是堪称全国高校之冠。

天幕上出现了原本的国立中央大学的学院和科系设置。

一共有文、理、工、农、法、医、师范7个学院,以及35个不同的专业系。

办学规模非常的齐全和完整。

52年,南京大学保留了文理学院,与金陵大学合并。

然后,它的工学院独立为如今的东南大学,工学院的水利系与兄弟院校合并,成为了如今的河海大学。工学院的航空工程系和其他学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成了如今的西北工业大学。

它的师范学院独立为了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也就是南师大。

还有许多现在知名的大学,都是从原本的南京大学身上独立或者是独立再与其他大学的学院合并而成立的。

比如,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空军军医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

路小柒根据查到的资料做了一个南京大学科系变迁图。

在调整之后,原本的35个系只剩下13个系。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其他四所“母校”身上。

这样看,似乎是一所大学分成了好多所新的大学,但实际上,被合并和被撤销的大学更多,全国的高校从原本的211所缩减为了182所。

这1

82所里面按照不同的类别,分为了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师范、农林、医药、政法、财经、艺术、语言、体育和军事等。

密密麻麻的一张表格,但分类得很清楚,一目了然。

如果说刚刚还只是简单的列了一下985和211大学的区别,以及一些简单的专业设置,那现在的这一段可就将其中的组织架构列得明明白白了。

天幕下的古人们看得津津有味,而且大开眼界。

“咱们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想到,这后世的大学还真的有这么多行啊”

“这也太齐全了”

一位账房先生打趣道“没听到吗要和实用结合,难不成我这小账房也能混个大学读读”

他眼尖的儿子喊了起来“有财经大学,爹,说不定还真是培养账房的”

大家顿时来了兴趣,开始在那张放大的图谱里面试图找到和自己现在从事的行业相关的学校。

“这政法听上去有些熟悉”有一位在官府当小吏的人喊了出来。

西汉的张汤眼睛一亮“可是律法”

没想到后世居然还有专门教授律法的大学

不单单是他,桑弘羊在家中踱步“财经,经贸居然有专门的学校后世果然对其十分重视”

如果他没有想错的话,这俩都是与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关的。

桑弘羊疯狂的想知道这些学校到底都在上一些什么课,是不是真的如自己所想。

同样惊讶的还有卫青和霍去病。

舅甥俩原本还在感慨疆域大就是好,避难的时候都还有地方可以去,听闻后,霍去病高兴的喊了出来“军事学校舅舅,你看,我之前没有猜错吧”

他就觉得,以后世的种种行为,定然对军中人才的培养极为看重,就猜测是不是会有专门培养将士的大学

果真有

很震惊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一时欣慰不已。

同样觉得欣慰的还有各朝代的乐师们,还有舞伎们,有的甚至是涕泪交纵“没想到咱们这些微末伎俩,居然也能成立专门的大学”

要知道,在现在他们即使名扬天下成为大家,但说起来依然不过是乐户罢了。

生来就要低一等。

他们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的职业会与“读书人”扯上关系。

相关人等当然高兴不已,逐字逐句的开始揣测那些专业到底教授的是什么具体内容,皇宫之中的笔吏们却如临大敌,奋笔疾书。

这可是极为重要的东西

这些院校和专业的设置看似简单,但实际却是经过无数次调整过后得到的,本身就充满了智慧。

现在朝廷创办的大学就急需这样一份东西。

帝王们往后靠的姿态都轻松悠闲了不少。

赵匡胤甚至忍不住哼起了小曲儿。

有了

这个,省事不少啊

当然啦,也不能原样全搬,比如那什么航天学院,现在都没影呢,就可以先放一放。

最紧要的,是大的分类。

“文科、理科和工科”

有人想不透这个分类设置,以及工程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