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4 章 宋朝7(5 / 8)

武皇后一看便知他心中所想,率先道“有这是小吏上门拜访发现自己未来上司还在吃奶

更让其他小吏绝望的是他未来上司的爹还没找到他娘,以至于上司还没影子”

夫妻俩对视一眼噗地笑出声,双双乐了好半天。

玩笑过后李治抱着皇后的手感叹道“我大唐恩荫者须看品级。

三品以上大官可荫及曾孙,五品以上荫孙,被荫之孙品阶降荫子一等,曾孙又降孙一等。”

他摇摇头又道“即使如此朝廷对恩荫者也只有级别和待遇,没有具体职务官职,想要真正进入朝堂必须参加科举或是被人推荐,方能任职。”

大宋此举倒给自己添加财政负担,殊为不智。

当年唐太宗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他说得不算,看看宋朝,这才叫网罗天下额,天下人

小刘彻小小地打了个哈欠,面色无聊道“我大汉边陲用兵,将士暴露在矢石之下,锋刃之前,以命争首。

也只有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方得子侄一人为郎。

宋恩荫与我汉家任子制相比,此等恩泽也未免太过易得。”

他挪了挪身子靠在自己爹爹身上,对天幕翻了个白眼“恩泽泛滥时还叫恩泽吗宋皇帝连这都不知道”

以命争命,却未尝听说朝廷有特殊的恩赐给予这些将士。反而是这些宫闱近侍,官员近戚,方伎杂类等,轻易地得到过当的恩泽”。

刘启偏过头抬手对儿子一弹“别生倨傲之心,秦二世前车之鉴忘了小刘彻正肃脸色,起身躬身道谢父皇教诲。”

刘启点点头拉着他坐下“恩荫之人大多只知饮酒弹琴,不知民间疾苦之人。

我汉家推行此制是为让大臣感激,亦是鼓励低阶臣子为汉得功,好恩及家中。

恩赐大臣之法众多,但万万不能自我贬值。”

见太子狠狠点头,刘启脸色一变抬手给了他后脑勺一掌“你既然知道还敢卖爵”

哪又不是我

小刘彻抱着头欲哭无泪说了多少遍,未来的他关现在的他什么事

他真冤

朝廷风向偏读书,官员之子易得出身,这种文治浓厚的气氛下,宋举国上下把忘战必危忘得干干净净,他们没有经历过辽兵临城下的威胁,不知道澶渊之盟签订前宋面临的威胁。

他们只看到读书带给他们的荣耀,所以面对有军功的武将狄青,韩琦敢蔑视护山河有功的狄青,直言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

你能得军功有什么了不起,在宋朝状元才是好男儿,军人就是贼配军

尹洙更是直接坦言即便是统兵数十万收复幽燕之功,也比不上状元及第荣耀。

张载未进第前听欧阳修讲学,对欧阳修展露自己志向我要领兵北上收复故土。

欧阳修沉默许久劝他“把精力放在读书上,行武无出路”

秦始皇无武将朕怎么一统六国

刘彻无武将朕怎么打匈奴

李世民无武将朕天可汗之名从何而来

朱元璋无武将咱怎么驱除鞑虏

李世民aaaa朱元

璋不对,朕就是武将出身啊

这些未经硝烟的文人,在面对国家领土也能大谈割地之利,称宋真宗以小搏大取得边境安宁,其功绩远胜汉文帝。

甚至天真地认为宋辽形成利益共同体后,辽自然伏首,宋顺势统战大辽,此乃天意

天幕嘲讽之意拉满天意

宋朝部分文人啊读书读到自我阉割了

宦官是身体缺失,他们是精神残缺啊

刘彻大惊今日割王城,明日割十城,能得一夕安寝

这类臣子宋皇帝不杀

后人后竟然把他们对标宦官

自我对标精神残缺的宋臣眼眸赤红,如对生死仇人一般扑向天幕,却无法伤到对方半分。

他们对上官家冷漠眼神,皆难堪地转过头,心中想自辩张开口却说不出话来,只能默默流泪不语。

天幕话一转其实以文御武问题不大,问题在于你的文都是什么人

宋科举承唐制,为啥宋把唐业务培训传统扔了呢

而唐则是先入基层实习,经过锻炼后再入职做官,而宋是考中进士后直接授予京官。

且不看进士道德业务,就看他们从骨子里对武的轻视,也很难让宋有站起来的机会。

从宋结局来看,瘸腿宋不仅没变回文武并重,而是变成了截肢宋

包拯苦笑“河北边防士兵早无骄悍之气,粮草匮乏而兵器腐朽。

主兵者不是纨绔少年,便是罢职老校,平日训练有名无实,如此军队怎保我大宋边境”

可惜他心中苦涩顿生,天幕所说之弊他们尽知,原以为后人会如将汉唐那般细致无比,他们好仔细参考政策利弊。

没想到没想到却是敷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