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4 章 宋朝7(4 / 8)

孙权刘备,是因此时面对的是后世宋,在外敌跟前须得同心对敌,如此这般才能不使异心者另张旗帜,

听到主公直言,张辽等人纷纷赞言“那宋帝小儿怎能与主公相比

主公辨别贤愚,更以公平激励人心,我等皆服主公”

路走的人多了,那这条路肯定是条安全的好路。

在光明的召唤下,宋参加科举的士子逐年增加,到宋仁宗嘉祐时高达四十万,能进京科考者高达数千人。

于是这嘉祐二年的进士科,直接卷出最耀眼的千年科举榜单龙虎榜

天幕贴出榜单,历代君臣举目望去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修堤爱好者,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苏辙同唐宋八大家之一,哥哥被贬弟弟捞,共同上演兄弟佳话;

二程程颢、程颐皆为理学创始人,开创洛学;

张载说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先生;

章惇神童之名

曾布

榜单一出刚刚还盛怒的宋殿纷纷瞄向天幕,期望自己在榜。

文人相轻,能上千年科举榜岂不说明自己乃文治之典范

一时间遗憾者有之,兴奋者有之,除了除了苏轼。

苏轼不可置信地看着天幕什么叫做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他为官那里错了这么惹人嫌

陷入自我怀疑的苏轼转向弟弟弟啊,你咋看

苏辙脸色僵硬两眼看,我想知道弟弟我要怎么捞你

不对,这捞字怎么怪怪的

这一届进士科百花齐放,有改革者亦有文学大师也有官员支柱者,堪称仁宗朝大臣精华所在。

宋朝取士的目的不仅仅是要网罗人才,而是为把天下读书人绑在宋朝这艘大船上。

为了多取士,宋廷多次开特科、恩科给予士子机会,有士子长得黜落,愤怒之下转投西夏,率军重创母国。

从此宋廷吸取教训,能进殿试就不黜落人才,誓要与天下士人共建美好大宋

赵匡胤神色麻木到底是那落榜士子厉害,还是宋军备不行随意被人厮打

天幕语气纠结在宋朝高中进士是荣耀,荣耀到殿试后就授官,但这样的官员腹中有才,但对地方行政的能力而言往往如

空中楼阁。

唐进士要先入幕僚实习,使其具备基层实操经验。

而宋代选出的官员夸夸其谈者甚多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实践能力匮乏。

能力匮乏又不辨品德,宋朝官吏怎么不贪污腐败呢

天幕话题一跃更何况科举取士多,却多不过恩萌人数。

宋朝与历代相比,推出了一项特殊的推恩荫补制度,简称恩荫。

跟唐朝恩荫嫡子制不同,宋朝恩荫要求要广泛得多。

赵匡胤时期根据不同职位,如六品或五品以上,并连任两届后,便可以获得恩荫资格。

赵光义时期放宽恩荫范围,如追封父祖妻子,恩及子弟、亲族、门生等;

并且每次恩荫人数职位各不同,掌握中枢的宰辅大臣,可以恩荫门客、门生等,每次可多达十人。

像三公、宰相之子,可以恩荫充任中央六部各寺丞;使相、参知政事、枢密使之子,恩荫可以担任太祝或奉礼郎

嘶刘邦倒吸口冷气,宋朝大气

他为集权日夜耗费心神,而宋朝皇帝竟然把各衙役主事职位给了出去。

真是刘邦摸了摸自个胡须,半响找不出词来形容宋朝作为。

当过亭长的他太知道这些主事代表什么看看他汉家丞相萧何最初干什么的

沛县主吏掾

敬伯曹参呢

沛县狱掾

当年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吏鼓动沛县起义,最后又助他拿下天下。

在各地郡县里,能最快最容易办成事的,不是郡守县令,而是各色小吏

刘邦抄起酒杯喝了口酒,对吕后感叹道“宋皇帝心真大,竟然直接给官员培育门客的机会。”

吕后翻白眼什么门客后世不兴那叫法。

赵恒时期恩荫名目泛滥如洪水,每年皇帝诞辰开恩荫一次,每三年逢郊祀时一次,官员告老得恩荫一次;官员去世时上遗表一次;

其余承天节、南郊祭祀恩荫则看宋皇帝是否开恩荫资格。

总体来讲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以就出现奇葩现象在襁褓里婴儿已列簪绅之列,还未成婚的男子就有荫子资格。

科举恩荫和其他入仕途径,让宋从中枢机构到州县幕职的大小官位,都变成了文官。

甚至因恩萌资格太弱,以至于当街叫卖

莹白的天幕里突然跳出一个小人,不停大喊来来来,不用9999,只要998,做官资格当街大甩卖勒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历代君臣面面相觑,李治拉了拉皇后“媚娘,婴儿刚出生就得恩荫资格,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