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4 章 各行祖师ee(2 / 4)

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

茶与奶融合时浮起的奶泡被称为琉璃眼,多美

那是因为那时吃茶不是吃嫩叶,而是茶叶全叶

粗老的茶叶晒干后难以成形,于是在制成茶饼时加入米膏,再捣拍成饼。

饮用时要把茶饼烘烤成黄红色,祛除茶的寒性和苦涩味。

在将其捣碎压成粉末,再添上葱、姜、橘子等物煮沸饮用

天幕贴出一个滑稽的大头小人,上面配有几字周天子同款,味道好

看得众人嘴角一抽他们吃法有问题吗

茶饼坚硬,若不用水煮沸难以入口,才做茶羹饮用,醒酒饱肚两全其美。

这种吃

茶法流传至今,如土家和客家的擂茶先将生茶叶用擂槌搅拌捣碎,再加入生姜和生米仁等原料投入牙钵擂成浆糊状,最后加盐倒入开水即成,故又谓之擂茶。

云南基诺族把茶叶揉搓成碎后放入碗中,加入柠檬叶、大蒜、山八角、辣椒、盐等调味,便是一道上桌的凉拌茶菜。

甚至连小日子也遗留梅子茶泡饭,用盐、梅干、海苔、芥末等配料,加以热茶水和饭一起浸泡后食用。

这些都是咱们古时吃茶法的遗存演变

秦始皇对于茶羹并不感兴趣,但对眼前的褐色奶茶却很兴趣地品尝了一口唔,很甜,有微微苦香流淌在舌尖。

他微微挑眉这就是快乐的滋味

三国时期时,江南吴地已普遍饮茶,吴国末帝孙皓更是赐茶当酒,因为茶饮而不醉,正好试探臣心境

孙权大惊等等,后人你说清楚,什么叫做吴国末帝

他才立吴国,就得知末帝姓名

到东晋时江州都督上贡元帝茶叶千斤,这是茶叶作为贡茶的最早记载。

但最喜茶叶的不是东晋皇帝,而是佛道诸人,因茶叶叶大,味道涩然,如同人生百味,静心宁神有助修行。

于是豪门望族将其用来待客,标榜他们节俭、朴素、清廉淡雅,行事有尚仁贵中之风。

自南朝起茶饮又被添加一道神圣光环祭祀祖先神灵。

以茶作祭最初流行于民间,后来梁武帝为改善贵族厚葬之风,特下旨将茶列为祭品,从此就有了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民间

天幕最后一句深得民众认同,人生呐就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天大的事也抵不过这四字。

直到这时,街头有人才想起哎呀家里没酱了,俺要去买酱啊

嗨,神迹降临后只顾着看天空,忘了自己两手空空。

跟其他朝代不同是,秦朝庶民眼巴巴地望着天幕,不知道他们这一生能不能尝尝茶叶的滋味。

那绿幽幽看着香气四溢茶叶,是他们完全不敢奢想的珍贵之物。

罢了,努努力,看集市有无乌梅售卖,买些回去做酸梅汤尝尝。

好歹是后世皇帝亲制呢

正所谓乱世饮酒,盛世用茶,我们说的茶字是在唐朝时期演变而来,荼去掉一横变为茶,于是茶业兴盛于唐。

为何茶业兴于唐

1交通发达,茶叶便于运输。

大统一国家最大的好处之一是全国协调能力,唐朝南北交通运输主要靠运河,除运河外陆地交通也是一大运输利器。

正所谓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续,所在山积。

2僧道代言,信徒值得拥有。

开元以后,北方禅教大兴,禅教修行是以坐禅入道,即在坐禅中对心进行反省观察,领悟佛陀境义。

为了能入定成功,顿悟成佛,

能安神的茶叶就此上线,庙里师父都在喝的茶,你信徒不来点

历代黔首是我不想来吗

没钱啊

3陆羽著茶经,亲身为茶站台宣扬。

陆羽的人生非常励志,从弃婴到优伶,再到博学多才,最后还得到尊称茶圣,也是逆袭流人生模板

我茶圣

陆羽一愣,下意识地转头看案上才还在续写的茶论。

为何是他会不会神迹说的不是他,而是另有其人

因为他写的是茶论而非茶经啊

并且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后人当以神农为要才是。

他认为自己当得起茶圣二字,但唐人却是欢喜不已咱们大唐声威大显啊

先有诗仙诗圣,现在又有茶圣,与众朝相比,咱们大唐是独占鳌头啊

开心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更留有茶经传世,书中详细地论述了茶叶形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茶业之道。

如采茶时间为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相当于现在阳历三月至五月中下旬

煮茶器具风炉刻离火、巽风、坎水三卦、筥、炭檛铁棒、火荚火钳、交床放锅用等等,总有二十四样器具。

书中讲整个饮茶流程写得非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