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清明节更重要的是踏青放风筝。
放风筝是多么快乐的活动,老人小孩齐上阵,你一个我一个,快快乐乐放上天
从鲁班做木鸟分天,到现代风筝款式变得超级丰富
有燕子式、蜈蚣、骏马式,只要工厂敢做咱们就敢放,各地还有风筝节,
大伙齐齐放风筝,看谁放得高
唐
武则天听到熟悉的踏青曲子奏响时,眉头舒展开来。
先前讲述时天幕放出好几首曲,独这首踏青被众人口耳相传,不少人等着来年出游高吟此曲,没想到今日又听到它响起。
心情正愉悦时,突然听到隐约有跟和声一怔“怎么了”
狄仁杰轻声回道“应该是宫外百姓应和踏青神曲。”
“当应”武则天微笑着点头,也跟着天幕哼唱“烟花二月去踏青呃耶耶,风光无限少年心”
只是唱着唱着声音熄了下去,无他,被天幕上的鲲鹏和天马震撼到后人竟把他们放上天
甚至还有望不到头的龙风筝
唐人瞳孔张大它们怎么飞上去的
对古人而言,清明节重要看点是荡秋千。
荡秋千最早叫千秋,取健康长寿之意,后来为避忌讳改名叫秋千。
荡秋千不仅仅是简单上下动作,而是在秋千时做出各种动作,秋千晃动时系在绳子上的彩带随风飘荡,远观下如同一只花蝴蝶,极具观赏性。
除此之外还有射柳、斗鸡、蚕花会、蹴鞠等活动,这些活动除了蹴鞠还算传承下来外,其他目前并不举办。
至于蹴鞠演变的足球
天幕声音突然变得怪异女足咱们是铿锵玫瑰,对于男足我只能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
蹴鞠高手刘邦
蹴鞠先锋汉武帝
蹴鞠爱好者汉元帝
生病也要蹴鞠的汉成帝
行军也要蹴鞠的霍去病
宋
最初苏轼还未明其意,心绪几转后猛地笑出声“后人也太促狭了。”
那男足真有那么不堪,连男人雄风都不能起
蹴鞠在大宋备受国人追捧,不仅宫中有蹴鞠队,连各地亦有社团对赛,就连青楼女子亦要学蹴鞠技术,以备宴上行蹴鞠表演。
后人蹴鞠怎么没了根呢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咱们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现在咱们过节最大的目的就是吃粽子吃粽子,吃好吃的粽子
五月是仲夏之初,初而以端代指,所以古人把五月初一叫做端一,初二叫端二,数到五为端五。
端五中的五通午,相当于五月有两个五,于是端午也叫重五。而午又是阳辰之时,所以端五又叫端阳。
端午节公认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但端午节存在远超屈原年岁
没吃过粽子的秦始皇aaaa刘彻什么是粽子好吃吗
最初古人把端午当做夏至,夏至是一年白昼为最长的日子,是阴气上升、阴阳两气争斗的开端。
这天人们要避祸,以祭祀来祛疫避灾,在门板上印五色止恶气,谨慎避忌以求平安。
现在我们流传下来的习俗是
系五彩绳、打鸭蛋络子、喝雄黄酒,赛龙舟。
习俗在流传中有许多改变,但我们新创了一道新习俗
争论粽子到底吃甜的还是咸的
明
“唔,又是豆腐脑之争”朱元璋放下手中香甜的豆花,转头对马皇后道“朕记得端午也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
马皇后端起碗少少地给他盛了几许豆花,不让他再多食“是啊,还要薰艾叶、佩戴香囊挂菖蒲。”
不过后人倒是可爱,连粽子甜咸也要争出胜负,嗯支持甜荡。
粽子就要就糖吃味才美。
六月有晒书、晒被节,到七月初便是中国情人节七夕节
七夕源于牛郎织女星辰传说,汉代时已有完善的牛郎织女传说。
当织女星出现在正东时就意味着季节进入秋季,有了星纪岁首的含义,所以织女星又是代表入秋的星辰
听着后人种种言论,觉得自己啥都没闻之见之的秦始皇心情复杂
汉代之前七夕时间并不定,大约在七月朔日。
古人认为九为阳七为阴,男子以九来计数,女子用七来定数,最终七夕节被定为七月七日。
七月七是古时女子喘息日,上至嫔妃下至农妇,在这天都能放下繁重的家务,在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嬉戏,谓之乞巧。
因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巧节
唐
长孙皇后侧目笑言问二郎“陛下,明岁还举行七夕宴会吗”
每到七夕都会举办夜宴,让宫女们各自过乞巧的李世民坦然反问“为何不举办”
与民同乐自古有之,不过李世民疑惑,“后人对过节似乎并不上心”
他没感受到后人过诸节的欢喜劲,希望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