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4 章 各行祖师za(5 / 5)

观华夏地脉走势,让水患都有一个共同点上游水流湍急,裹挟大量沙石席卷地势平稳的中下游时,水流就会得到减缓,所带的沙石就会淤塞河道,洪水就会泛滥成灾。

岷江也是如此,岷江一带的山石地质是

经水滴成钟乳石的碳酸岩,其岩石体质非常脆弱。

而其他山体如玉垒山亦是沙砾石块堆积而成,这样的山体土质遇到雨季洪水,很容易冲垮堤坝淹没农田,造成人畜死亡,房屋被吞没。

想要治水就必须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水利,李冰父子采取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再进行细分治理。

把治理过程用举例说明,那就是

把一根水管比作岷江,当水量巨大即将冲破水管时,李冰父子把岷江水管拆为两根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又在水管上安上水龙头宝瓶口,用来调节江水流量,枯水时拦水保证灌溉、航运,丰水时再放水排沙。

当管道内有沉淀物时沙石,便着人加以清除清除河床名为凤栖窝,为了日后淤积能辨水位范围,又埋石马作为标记

所以李冰的治水要诀总结起来,有六字深淘滩,低作堰。

后来历代经过复发遣意,到光绪年间,已扩展成一段治水三字经。

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

天幕再次展出的影响,正是后世都江堰景象,蜀中百姓仔细看着天上熟悉的都江堰,忍不住对比起来“树真多,岷江两岸青山绿水,看着真漂亮。”

与现在光秃秃的都江堰相比,他们几乎认不出这是川主所建的堤坝。

有好事者立马大声显摆道“要种树,种树能防洪”

旁人要你说

让历代君臣讶异的是,后似乎把养殖、林果等产业与都江堰连接在一起,以此盈利那他们能否借鉴仿造

而更多的治水官员,如元朝郭守敬却敏锐地捕捉到,天幕泄出的历代治水要诀逢正抽心,遇弯截角,四六分水,二八排沙,立马低头细思起来。

四六分水,二八排沙

都江堰在华夏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很特殊,与它同名的世界水利工程,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渠、阿基拉大坝、罗马帝国灌渠等大型水利工程,不是废弃就是湮灭历史黄沙之中。

只有都江堰还持续发挥它的防洪灌溉水运作用,历经两千多年仍不减其生命力。

追溯到底是因为都江堰传承下了岁修制度

翻译成现代话讲每年有计划地对工程进行维修和养护

都江堰岁修时间为冬春之际;

岁修机构为郡县都水机构主管统筹职责;

地方衙门的堰官机构,专职日常管理,以及干活的服役百姓;

岁修流程霜降节祀神下杩槎闭水三脚架截断外江河水小雪淘挖河床排外江沙砾至立春外江穿淘结束;

通外江河水,转截断内江河水淘挖内江河床次年三月清明节岁修结束;

把岁修制度沿为惯例的是谁

三国诸葛丞相

秦始皇诸葛亮之才竟能让天幕数次提及

刘彻朕有丞相一职空位以待,不知诸葛

李世民朕倾心丞相已久

朱元璋人家是蜀汉丞相,不是汉唐丞相,醒醒

都江堰地区流传着一句话开堰之功在李冰,护堰之功在诸葛亮。

诸葛亮在准备北伐曹魏时,特意下令护堰保农

1专设都江堰管理官员堰官。

2为堰官特配一千二百名征丁,用来护堰巡堰;

3明确堰官和征丁责任,既是维护修缮堤堰,也是保护堤堰。

此制度被历代效仿,让都江堰岁修制度得到逐步完善,到宋代明确规定岁修成为常例,于是代代相传直到现在,如今最近的一次大修是2013年,离下次大修已是不远

都江堰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水利工程,而是靠历代人的不断维护才得以运行至今。

如今江堰二王庙里,就立有十位历代护堰有功的历史人物塑像文诸葛亮、文翁、李严供人们瞻仰纪念,并在放水节祀之

三国蜀国

张飞等人尽皆恭喜丞相“贺喜丞相伟业永存,受百姓爱戴”

刘备眼色却是黯然,丞相北上伐曹魏,要么大汉国力加强,抗曹魏不惧下风;要么北上是为了消耗曹魏实力,不让其休养生息,为大汉争得生存空间。

大汉北上是前者还好,若是后则思想天幕先前渠出的只言片语,刘备心绪沉重,难道他大汉真不能出蜀吗

而诸葛亮心底却是叹息大汉还是未能克复中原啊

不知道大汉在天幕的加持下,他们能否争得一丝结束乱世的机会

浙江宁波的它山堰与都江堰设计又有不同,它山堰是华夏水利工程中首个重力型拦河滚水坝

其原因就是它对水利工程的需求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