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9 章 第各行祖师ad(2 / 5)

能成为祖师的缘由有二要么是开创此业;要么是改良技术使行业得到巨大发展。

柳敬亭便是第二,宋时发展出的评书四家,经朝代更迭战火纷叠只剩微末,现在流传下来的评书支派全由柳敬亭传下

赵匡胤头晕目眩连民间俗技传承都如此艰难,那他赵家皇室岂不是没了活路

他大宋尾端时到底经历了什么难道比大唐还惨

柳敬亭原名曹永昌,因脸上多麻被称为柳麻子,他善讲兴亡古史,王侯故事,能使人忘其所以,恍若有遗。

他年少时犯事隐姓埋名流浪于市井之间,身为社会地微之辈,亦有爱国之心。

他曾入明末宁南伯左良玉军中

说书,并帮办军协作其幕僚,更劝左良玉改良军制以抗清军,以说书技艺鼓励军士,期望能挽大明危机

朱元璋朱元璋脸色涨成猪肝色,没有哪个帝王喜欢听到朝廷末年的消息。

但他能怎么办

骂后人还是钻进天幕到明末揍后世子孙一顿

朱元璋怒冲冲地在心里埋怨“原以为后人是个好的,谁知只谈明末不讲因由,还不如别提他大明”

明初立天下人就知明末,岂不是说明他老朱不配为天子

就很气,但又控制不了天幕,朱元璋只能独自生闷气。

可惜在大势之下天数茫茫不可逃,柳敬亭亲身经历破家失国之事后,心境沧桑离苦积郁难以排出,所以他的讲评书风格有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之风。

换句话讲就是柳敬亭经过各种波折后,让评书技艺达到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圆满大成

天幕轻叹柳敬亭因国变流离于江湖,与当时士大夫无骨力举动相比,他貌丑心豪有任侠之风,颇似汉朝大将樊哙重义而轻生。

所以柳敬亭不仅受民间喜爱,也受文人推崇,吴伟业特作柳敬亭传以纪,冒辟疆写赠柳敬亭诗念他胆气。

用现在的话讲他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艺术家

正在伏案批阅政务的朱棣抬头,眼里冒火朕就知道那些士大夫不是个好的

依后人之意,难道明亡是因士大夫卖国

难怪先皇要磨刀霍霍砍向他们,他也砍

事实上在国难危机之际,位卑未敢忘忧国者从不缺少。

如南宋宫廷琴师汪元量,亲睹宋朝覆灭,被迫随元人北上,历经沧桑复归家土,但故国早已不复。

只能哀吟纪其亡国之戚、去国之苦,间关愁叹之状

又如大唐安史之乱后的李龟年,流落江南成为白发梨园,在湘中宴会上唱出王维的伊州歌,以念故主,令满座宾客泪流满面,湿尽衣衫

正闭目养神的李隆基猛地睁开眼,忍不住为自己叫屈“朕才入开元两年,后人为何屡屡提及安史之乱”

唐玄宗做出的安史之乱跟现在的李隆基有何关系

他烦躁地一挥手,案上的笔墨摔在地上跌成碎块。

吓得原本想要称贺的侍从尽皆下跪,祈愿自己不被牵连。

这位梨园弟子乐诣颇深,被称为唐代乐圣。

但他不是梨园祖师,祖师是大唐头头唐玄宗

唐玄宗通音律、善骑射、识历象明医方,曾亲配药方贴于宫墙让百姓自行抄阅,为民众减轻疾病之苦,其诗才也曾收录于唐诗三百首中,总之他是位才华横溢的帝王

秦始皇快速地批阅完一卷竹简,想到即将用上的纸,心里都雀跃两分。

听到唐玄宗的名号忍不住抬头,正对天幕放出的图像乾隆羡慕

乾隆同是皇帝他羡慕什么

不过hei秦始皇挑起眉头不愧是爱欲恨死的唐玄宗,竟然能两次被后人提及讲解。

厉害

李隆基暴躁这种福气给你要不要啊

天幕明明在夸他,但他就是心慌得厉害

曾经有人问西方学者如果你能穿越华夏古时,你最想穿越到哪个朝代

西方学者回答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是华夏封建社会最巅峰,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在古时都属于空前绝后级别;

可惜跟开元盛世同样盛名的,是他对儿媳的巧取豪夺

民间

第一次听到皇家事的百姓瞬间哗然“原来皇帝也会扒灰啊”

皇帝富甲天下,竟然要抢儿子媳妇做法也忒不讲究,跟他们村口的那家脏污没区别

啧啧啧,皇家事好听,求神迹多讲

李世民脸色铁青,一拳砸在案上,现在全天下人不,历代全天下人都知道李唐皇室丑闻。

经天幕广之,他李唐皇帝在民间会编排成何样

帝王威严脸面何在

长孙皇后轻轻地抚着他不断起伏的胸口,满目担忧“二郎”

李世民深吸口气,强行将沸腾的心绪压下,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