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0 章(1 / 3)

事实上刘安得到的并不是豆腐,而是豆花。

他在八公山上召集了一堆道士为他炼丹,为了得到灵丹妙药,他把黄豆磨粉烧开做丹基。

结果炼丹时用石膏点豆汁,丹没见着却看到豆汁凝结,一片白玉般的豆花出现在眼前

突然被点名的刘安本王才把淮南子主持编撰完成,就被告知自己是豆腐祖师

他也算名垂青史了

嘿嘿刘安激动地一振袖袍,不知道陛下是何表情,神迹可没有提过他

可见陛下在史书上不过尔尔,这大汉的天下合该他为尊

刘彻冷笑不屑神迹的确没提朕,不过是专人讲述朕功绩,把朕列入顶级帝王行列而已

刘安

豆花是个好的东西,嫩、顺、滑,男女老少都爱,围绕着豆花的吃法曾掀起过口水大战

豆花到底吃甜的还是咸的

为了确认自己的口味是正宗,无数网友力争甜咸。

唔不知道豆腐祖师喜欢吃甜的还是咸的

甜的还是咸的

刘安认真地思索起来,甜豆花他没吃过,咸豆花也没吃过不对,他猛地抬起头,他还不会点豆花

幸好神迹有所提醒石膏点豆汁

他起身匆匆地起身吩咐“来人准备菽豆石膏,本王要点豆花”

待豆花成功,本王请百姓皆享豆花

按帝王喜好秦始皇应该会喜欢咸豆花吧

他可是咸菜的祖师耶为了让大秦民众在冬日能吃上一口咸菜,特意以盐水腌制蔬菜,亲自为大秦添加腌式烹饪技术

突然被点名的秦始皇朕什么时候成了榨菜祖师

论祖师当是帝王祖师才对

他低头喝了一口酸梅汤,总觉得差些味道,随手将酸梅汤放在案上,吩咐侍从“朕晚膳用豆花。”

他倒要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喜欢咸豆花

汉武帝嘛他应该不会吃豆花,刘安后期谋反自杀身亡,对汉人而言豆腐是罪臣之物,应该没有那个缺心眼去问汉武帝陛下你喜欢吃甜豆花还是咸豆花

刘彻后人你就是缺心眼

问朕甜豆花好吃,还是咸豆花好吃

没吃过豆花的刘彻表示“来人,传召王叔,令其献上豆花,朕要亲自分尝,确定豆花到底该吃甜还是咸”

张汤等人着急“陛下,淮南王他谋反啊”

这么重要的消息怎么能忽略呢

刘彻面上根本不在意“朕等王叔反,他不反朕怎么削藩”

刘安老子是淮南厉王刘长,骄横不法被臣子上奏判死,汉文帝念其亲缘流放蜀地,谁知半路上他竟然绝食而死。

因为死法过于惨烈,民谣一尺布,

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传遍天下。

为了安抚天下,汉文帝将淮南王四子皆封为侯,以堵民众悠悠之口。

如今刘彻眼眸深寒王叔,天下人都知你要反,不该如何应对呢

唐太宗有没有吃过豆花我们不知,但他肯定没吃过麻婆豆腐,毕竟大唐没有铁锅可以制作

看着天幕上色香味俱全的豆腐,李世民默默地咽下唾液,小声反驳“朕没吃过豆花,也没吃过麻婆豆腐。”

这么一想,自己好像过得很苦

他拉了拉皇后“观音婢,晚膳咱们试试豆花,看甜豆花好喝还是咸豆花好喝”

长孙皇后掩嘴轻笑“二郎肯定喜欢甜豆花”

平日二郎就爱喝蜜水,甜豆花定然是他的心头好

到北宋时期钢铁产量每年约产八百万斤,家家都有铁锅人人都可以吃炒豆腐,但宋人肯定没吃过腐竹

腐竹出现在明初,腐竹两字最早出现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豆浆加热后,取下豆浆表面上的膜,进行干燥脱水,这就是腐竹豆皮。

朱元璋或许吃过腐竹,但肯定没吃过千叶豆腐,千叶豆腐是现代产品,用大豆粉及淀粉做成,除了口感好,其营养价值比不上豆腐

朱元璋看着天幕展出的豆制品,满头雾水他没吃过后世豆腐难道很奇怪

他吃过那啥千叶豆腐才奇怪好吗

完全没明白后人为什么要点他名,后人的行为说辞真是太让人难懂了

天幕把各朝皇帝打趣了一遍后,语气终于恢复了正经

豆花分甜咸,豆腐也有南北之分。

南豆腐也叫嫩豆腐,用石膏点浆,豆身泽白,质地比较软嫩、细腻,容易破碎,适合做汤菜。

北方豆腐用盐卤作凝固剂,硬度、弹性、韧性偏干偏老,色泽相对发黄,含水量较低,适合煎、炸、酿、馅料等。

总之豆腐价廉味美,是穷苦人家的桌上菜,也是他们补充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民间

看着天幕展出的豆腐佳肴,小女孩拉了拉娘亲“娘,囡囡想吃豆腐。”

用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