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第二十二章 华夏历史五千年(5 / 7)

转,士兵列队的画面不见,一尊巨大的方鼎出现在天幕之上,鼎身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

公元前536年

子产铸刑于鼎,法理成文

看到这一幕的子产却并没有激动兴奋,他正在晋国的宾馆中,袖手而立,身旁落着一地的院墙。

他目光凛凛,姿态谦和却不谦卑,对冷脸责备他的晋国臣子解释着拆墙的缘由。

他原本陪着国君来到晋国上缴贡品,却不想晋国国君竟不接待。就算是小国,也有小国的尊严,国君都在此,晋怎能这么侮辱他们的国君他便命人把晋国宾馆的围墙给拆了,才让带着贡品的车马入内。

拆墙之前就已经打好了解释的腹稿。谁知天幕出现。

但这也不影响,还是要先把眼前的事情解决再说。

子产侃侃而谈,哪知对方却没有分心来听他长篇大论,只是抬头看着天幕上一闪而过的“郑国子产”,而后愣愣转向面前的子产。

天幕画面又变,浩浩平原,旅人行走于天地之间。路绿田,过黄土,登山林,渡河川。山云变幻,这一行人却脚步不停、踏过了许多个春冬。

公元前498年

孔子开始周游列国

“先生是您”

由布衣学者们围成的团体中,许许多多的弟子面露激动,看向早已显出年老的孔子。

孔子捻着胡须,双眼凝视着天幕上的场景,神态安和,面庞慈宁。

他不急不躁,微微一笑。

史上留名,终究是能令人开心的。

旅人隐入山间,乐声陡然高昂,舆图再现,兵戈起。

吴越之战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向吴称臣。

见天幕把这一载入史册的功绩展现给全天下人共看,夫差哈哈大笑。周围臣子纷纷恭贺。

然而笑声未完,画面却已然改变。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

除了脸色刹那难看起来的吴王夫差,在此之前的朝代,所有人都骇然瞠目,不可置信地望着这一幕。

公元前494年,到公元前473年,一共只有二十年。

二十年的时间,一个亡国之君、称臣拜服的亡国之君,竟然能够亲手向敌人复仇,一举反败为胜、兴复旧国。

勾践、越王勾践,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这是真的能够做到的事情吗

后世之人却皆心态各异。

刘彻冷哼,毫不留情地点评“愚蠢。”

勾践有没有才都是虚的,吴那么强大,灭越后更是国力雄厚。那还留着勾践做什么,直接拉去杀了不就行了,一了百了啊。

非要留着勾践,这不就是在给自己养心头患吗

就好比匈奴

算了,不提也罢,提起这些就生气。

吴。

勾践匆忙收拾东西,回头深深看了一眼他挂起来的苦胆,匆匆离去。

天幕能够记得他、能够把他成功了的消息告诉他,他是很感激的。

但是

夫差一定会来杀了他的

越的残民也不再注意头顶的天幕,纷纷帮忙帮助勾践逃离,哪怕叠上自己的性命。

天幕可是说了,他们的王成功了。

那么只要王还活着,他们无论生死,都是值得的。

越迟早会大败吴。

他们迟早能够回去。

即便是死,他们也坚信,天幕之上的事情绝对能够成真。

天幕说了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三千越甲可吞吴啊

春秋终于滚滚而过。

战国两个大字跃然幕中,乐声已然达到了又一个,然后顿然休止。

厚重的大门如同历史,被缓缓拉开。

流水高山,琴音缈缈。

层层书卷、斑斑墨痕之间,白须老者手握竹简,溘然长逝。

公元前479年

孔子逝世

孔子的学生们都愣在了当场,直到画面再转,左传本春秋编年记事停止出现,他们才懵懂回神,泪流满面。

“先生”

“老师”

孔子微笑着,缓缓摇了摇头。

逝者如斯夫,流水长年,人世变化。

生死之事,全待天定,没什么好伤心的。

琴声携筝,拨点婉转,悠然如轻。竹制的书简缓缓铺开。

李悝变法

公元前445年,李悝变法,著法经。

魏国。

身为孔子弟子的弟子,李悝正在为天幕提到的孔子逝去而感慨,却不想下一刻就轮到了自己。

他惊讶地看向手边正在整理的各国刑典汇总。

难道他的计划真的成功了吗

这还未编撰成功的法经、以成文的律法来保护变法的成果,竟真的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