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秦始皇焚书坑儒4 请大家把书藏在墙壁……(2 / 3)

来源于“坑杀方士”,而“坑杀方士”似乎也是由民间故事而来的。

可信度,也不好说。

孔子安心多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好像漏掉了什么。

是忽略了什么东西吗

这些历史故事的内容,使得史记的叙事更加丰满。但同样地,历史故事里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没有年代,所以往往须鉴别其可信度,并且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年代上的排比。

嬴政后世研究历史,还挺认真。

而且都已经两千余年之后了,那么多史料都保存下来了吗可以这般排比考证

他对未来感到更加好奇。

后世,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嬴政望着天幕,有些出神。

天幕的述说,则从未停歇

显然,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时候,参考了说苑里的历史故事。其中“坑杀方士”的记叙,应当便是以说苑反质的内容或其同类的故事,作为底本,而写出来的。

天幕上,依然显示着两个篇章的比对。

孔子确实,是真的很像。

不过,他们这些人仔细看了又看。

在左侧的说苑反质的文本之中,却并没有史记那一段的,关于公子扶苏对秦始皇的劝谏。

孔子又疑惑了。

之前所遗漏的,就是这里。为什么公子扶苏在那个时候会说“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

这段话是哪里来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不是借鉴参考说苑反质吗但是后者里,并没有关于公子扶苏的记载。

所以公子扶苏的劝谏,这一段是哪里来的

或许,除了说苑反质之外,关于“秦始皇坑杀方士”的故事,还有其他版本

司马迁借鉴的,其实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恰好,天幕也提到了这一点

在借鉴了说苑故事之后,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还在末尾部分增加了一段“公子扶苏向秦始皇进谏”的事件。

还是那一段。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

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结果便是。

秦始皇让扶苏去上郡监军去了。

这一段的叙述,由于恰好增补在“坑杀犯禁者”之事的后面

便成为了秦始皇“坑杀儒生”。

这一段的叙述,或许是与陈胜、吴广起义时“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有关。有可能是当时参与起义的儒生,所编造出来的故事。在经历过广泛的传播之后,被写进了史记秦始皇本纪。

他们之前已经看过大秦系列秦二世而亡的视频,因此,对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陈胜、吴广曾经“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公子扶苏,乃是楚国母系的秦国公子。而项燕则是在战国末年、带领楚军抗秦的大将。

“张楚”视公子扶苏,为楚系的王子。

他们尊崇扶苏。

将扶苏视为是,反暴的仁者。

天幕之上,还有一张示意图。

在陈胜、吴广起义之时,鲁国的儒生们,也纷纷持孔氏礼器,前去投奔。

孔甲,孔子的八世孙。

也在投奔之列。

天幕的寥寥文字,拓展了孔甲的事迹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

丞相李斯,始议焚书之事。

魏国人陈余告诉孔甲“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矣哉”

他们要烧书你很危险啊

孔甲表示“吾为无用之学。”

“知吾者唯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

我在搞的,那都是没用的东西啊

我又有什么好危险的

庄子无用之学幸会幸会。

孔甲一边说着“吾有啥好危险的”。

一边将家里藏有的论语尚书孝经等书,塞进自己家老宅的墙壁里。

随后,孔甲隐居嵩山,教弟子百余人。

天幕上的这些文字,被位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尽收眼底。孔子“”

好不愧是我的后代

孔子现在终于放下心来,因为秦始皇烧书归烧书,他们儒家的东西,终究是保存下来了。

与此同时,天幕还在分析、推测

史记秦始皇本纪当中,公子扶苏向秦始皇进谏、不要重罚儒生,这一记载的来源。

以孔甲为首的这些儒生,他们在投奔“张楚”之后,继续制造公子扶苏的传说,将其塑造为“保护儒生”的仁者形象,便由此,形成了一段在秦末开始流传的历史故事。

虽说这仅仅是一种推测,但我们依然可以肯定的是,公子扶苏劝谏秦始皇的记载,与说苑反质所记载的“坑杀方士”,并无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