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阳有些惶恐,回道“王爷说可能要再过一段时间。对了,王爷还叫奴才给皇上和太子带了信来,另外还有许多王爷在民间买的小玩意。”
保成立刻放下鱼竿过来拿信,两封厚墩墩的信,他的信比阿玛的厚多了,保成很开心,先把阿玛的给他送去,转身坐到自己位置上就打开看起来。
一张张的信纸,其中有很多用铅笔画的风景、建筑、小吃,看的保成都想出去了。
保清距离保成不远,有些好奇的往他这边坐了坐,也瞟着眼神看几眼,然后就不屑的哼一声,不都是些民间玩意儿,京城满大街都是,有什么好看的。
以前听说大哥是去的五台山,现在看来没那么简单。
阿玛对大哥还真宠爱,什么都给他安排得好好的。
康熙的信里也有画,不多,但每一幅都戳他这个立志要天下安稳的皇帝的心,萧条的一望都是荒田的乡村,坐着糊涂官的公堂上一个百姓被打的两股殷血
十几张信纸,张张戳心,也都是外人根本不敢让他看到的。
康熙钓着鱼看完一遍揣怀里,回去涵元殿之后又拿出来看。
翌日瀛台听政,许多大臣被留下来。
皇上说要搞一个廉政活动,叫大家推举一下人选。
这个人选的首要标准就是清廉,皇上会亲写匾额叫内务府御造发放,是可以世代传家的荣誉。
索额图从头到尾都是瞪眼的,明珠则微微笑着,不过这二位内阁大学士的想法基本上一致皇上越发的想一出是一出了。
表彰个廉洁能怎么样啊,该贪的还是贪。
中央朝廷的六部官员对这个清廉的名额,都不放在眼里,皇上想让大家清廉呢这是,咱们问问下面有没有那种脑子不会转弯儿的书呆子官儿,给上来两个就是。
于是很短时间内,各地比较有名的清廉官员,比如彭鹏,比如于成龙等在民间十分有声望的青天老爷,连带着他们廉政的事迹形成折子被送到御前。
康熙立刻批了,却也意识到,对于围绕在他身边的这群位高权重的官员来说,他们并不期望什么廉洁之名。
隐隐的,康熙对这个聚集着许多官员的庞大朝廷产生了一种无力感。
或者更准确的说,他是对人性无力。
表彰不能激起他们见贤思齐的心,那么严刑正典呢
治贪
只怕这个朝堂要空了一大半。
然而,也不能不治啊。他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在外面行走的时候,看见的都是大清的疮痍。
这时候,现兼任礼部侍郎的张英送来一个条子。
康熙接过来一瞧“辰儿的笔迹”
但怎么写的是张叔台鉴
什么张叔,看完了康熙才明白,这孩子是在外面遇到个十分佩服的话本先生,喜欢人家写的话本,就说他自己有个叔叔在印书局做管事,推荐人家来京城拿书号。
这话本先生呢,当时回了家,过年之后才到京城,却是一个月才摸到张英的门。
张英现在兼礼部侍郎,印书局正挂名礼部名下,由张英主管的。
康熙知道张英古朴正直,也喜欢结交有才华的文人名士,才让他管理印书局。但就是他这样的一个人还让辰儿推荐的这个,嗯,蒲松龄找一个月才找到。
这是人到了高位的必然趋势啊,即便人是好的正的,但和底下的人和事也会有很大的距离。
小小的一个印书局,才成立没有两年,便已是如此了。
康熙摇摇头,决定拿印书局当鸡。
还在外城客栈等结果的蒲松龄,等来了穿着黄马褂的大内侍卫,当被带到内城最中心的那个皇城时,蒲松龄后背都沁出一片冷汗来。
恍恍惚惚的面了圣,那威严的年轻帝王问自己的些什么问题,再出来的时候蒲松龄都不大能想的起来了。
不过站在紫禁城西华门外,蒲松龄看看手里拿到的“聊斋志异”的书号,以及印书局帮他出书的契书,才能肯定刚才的一番经历,并非是黄粱一梦。
印书局要给他的聊斋志异刊印出来
反复看着契书,蒲松龄突然大笑起来,一会儿,他才一手举着书号一手举着契书疾步的,相当于小跑着离开了。
朝廷给他刊书啊,他可能是古往今来第一个。
蒲松龄笑着喊着,这一时刻觉得,考不上科举又如何,他在话本上能有此成就,也足够光宗耀祖了。
之后的半个月,康熙派出许多钦差,从印书局开始,严查各个衙门的贪和卡。
这样的清查一直持续了有半年之久,虽然说官官相护之风在此时很盛行,但还是查出来不少的成果。
清查活动的盛大,此时已经在陕西的苏辰都听说了。
当初他在湖北停留的时间有两个月。
苏辰特地去了趟当初和师父居住的那个荒僻小山,山中,他们住的那几间茅草屋早已在风雨中半塌两间。
因为当时下山的时候苏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