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佛堂 窗台上往后倾倒的白玉观音(5 / 7)

,“原是赵公子爱徒,果真名师出高徒。”

“您过誉了。”赵疏谦和一笑,“在下才疏学浅本不欲误人子弟,是崔老夫人数次相托,想让在下教这孩子学琴,我见老夫人爱孙心切,便也应了。”

彼时崔氏已然没落,只剩个空壳子,但崔老夫人宁可当掉自己嫁妆,也要给孙女请最好的教养嬷嬷和夫子,吃穿用度亦按照京陵标准。

小叙一番后,得知崔老夫人逝世,纵使他数年来见过诸多生离死别,早已心硬如铁,依然忍不住面露遗憾。

为这对相依为命的祖孙俩。

王二娘头一次见他那温润假面上露出哀痛,像发现了件新奇事,托腮幽幽叹息“可惜我祖母已故,否则说不定也能有幸当公子徒弟。”

二人你来我往时,崔寄梦安静端坐一旁含笑看着,师父还是没变,温和可亲,无论王二娘如何逗弄,都一笑置之。

二人皆衣着素简,纤尘不染,她竟觉得他们颇为般配,渐渐看得痴了。

王二娘察觉到了,放过赵疏,转而对她说,“赵公子如今是长公主的琴师,殿下小气得很,若无事少来这儿,你那谢家表兄琴艺也不错,可同他讨教。”

她提到谢泠舟,崔寄梦猝不及防想起梦里,他极有耐心,手把手教她。

“没见过我教你用它。”

他抓住她的手,引着她去触碰未知又可怖的事物,察觉到她想缩回手,严厉的夫子强势地按住她的手。

“就像这样放入此处,乖,别乱动。”

可惜她只顾着挣扎,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哪能学得会。

“无妨,再来一次。”

最后她明明学会了,知道该放在何处才正确,他还是不放过她,“温故而知新,我再教你一次。”

崔寄梦收拢思绪,同时收紧裙摆,怯生生道“我头脑笨拙不、不敢叨扰表兄。”

王二娘见她这般害怕,牵唇浅笑道“也是,那人跟一根冰棍子似的,脾性又冷又硬,谁敢靠近。”

崔寄梦又红了脸,王二娘形容得很贴切,但梦里的大表兄,并不冷。

她不敢在外逗留过久,聊过几句后便要告辞,临别前谨慎地问赵疏“师父,以后我是不是最好不来见您,免得给您添乱”

赵疏笑得无奈,“王姑娘逗你呢,长公主殿下一向宽和待人,怎会不悦”

有了这句准话,崔寄梦眉间门漾开笑,“那徒儿先回府,过几日再来探望您。”

崔寄梦走后,赵疏继续斫琴,王姑娘按住他的手,声线柔婉,语调幽幽“这徒儿我多看两眼都心动,公子就不动心”

赵疏莞尔,不动声色地将手从她掌心收回,“王姑娘说笑,我比她大了十岁,一直把她当小孩子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岂能有悖师德”

王姑娘眼皮一剪,把玩着纤纤玉指,她常年养尊处优,手白皙细腻,“我比赵公子也大了九岁呢,难怪公子对我不冷不热的,原是把我当长辈敬而远之。”

赵疏笑了笑,“在下的确尊敬您,但绝无疏远之意。”

“是。”王二娘浅笑着,眉眼温婉无害,语气像慢慢逼近猎物的白蛇,“只是公子接近我既别有所求,不妨再靠近一些。”

赵疏从容不迫,只眸光微转。

王二娘凑近了些“所以赵公子,你告诉我,你为人淡泊不慕名利,却一直游走京中权贵之间门,究竟意欲图谋何物,兴许我能帮你一把。”

“那您呢”赵疏莞尔,“您阅人无数,又看中赵某哪一点”

王二娘脑中掠过一张俊郎端方,却总是冷淡严肃的面孔,不屑一笑,看向赵疏的目光更温柔了。“自然是看中公子的性子和才气,知冷知热,不像那些表面温雅,实则书读到了狗肚子里,满脑子礼义廉耻的伪君子。”

赵疏以为她说的是那位清冷如雪的谢家公子,透过琴身回望久远的过去。

京陵街头,车马往来不息。

崔寄梦掀起车帘一角望向外头,街道熙熙攘攘,一派热闹繁华,和桂林郡的清净平和不一样,贩夫走卒穿行其中,为皇城添了几分烟火气。

初来时她对这座皇城望而却步,越繁华,越让她觉得被排除在外。

但此刻崔寄梦突然觉得这皇城其实也很亲切,只因她在此重逢故人,重新有了亲友相伴,婚事也初步落定了。

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除去那些不该做的梦。

嬷嬷说的医馆到了,坐诊的是位亲切和蔼的老大夫,让人心生信任。

老大夫看崔寄梦年纪轻轻,身量虽纤弱但面色红润,不像身体有疾之人,便问“姑娘是有心疾吧”

崔寄梦垂着眸想了想“我自落水后,夜里多梦,且都是些奇怪的梦,不知大夫可为我诊治诊治”

老大夫先给她号了脉,抚须道“姑娘脉象平稳,不似亏虚多梦之态。”

又问她饮食起居如何,末了道“老夫只能开些助于静心的药,姑娘多梦莫是心病所致,还须心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