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 摄政时代起 我会起来做这个君王的……(1 / 4)

咸亨二年正月十六。

这一日的大朝会直至临近正午才散朝。

而正式散朝前, 含元殿内的那口高大的金纹铜钟,被早就守在一旁的宦官大力敲响。

钟声雄浑洪长,响彻殿宇。

满殿着紫朱青碧不同色官袍的朝臣, 不约而同被这意外的钟声震了一下

这座铜钟, 原先可只有上朝时才会敲响

丹陛之上, 已然起身欲行的天后, 闻此钟声驻足而听。

钟声落下后,她神色与声音一如既往的沉定道“自此后, 凡大朝会, 皆以钟声为始,亦为终。”

一息寂静后,回过神来的群臣,在宰相们的带领下, 山呼应是。

而在这群臣山呼而拜之际,媚娘的目光却也未再落在朝臣上, 她的目光从开着的殿门处望出去。

虽然目不能及, 然媚娘眼前,依旧浮现出太极宫的承天门城楼。

她初为皇后时,曾有一日与姜沃一并出宫去大慈恩寺祈福。

回到宫里时,已然是黄昏时分。

两人一齐登承天楼。

此楼掌晨钟暮鼓,正是这京城中白日的起始和终结。

那一日,媚娘取过沉重的鼓槌,亲手敲响了第一声暮鼓。

之后递给姜沃, 她敲响了第一声。

至今媚娘还记得, 那日巨鼓嗡鸣之声,震得整个人似乎在发麻。而后,两人站在最高的承天楼上, 见城门随鼓声次第关闭,整座长安城渐次安静了下来。

媚娘自殿外收回了目光。

当日鼓,今日钟。

她们走了这样久这样远的路。

只可惜

只可惜今日人未在。

帝后离开含元殿后,群臣依旧久久肃立未动太子没走谁敢走

太子殿下依旧坐在原处未动。皇太子服制中特有的玉簪远游冠下,他的神色有些茫然,以至于面容都有些不真切似的模糊。

半晌后,太子依旧未起身。

殿内群臣,尤其是站在后排的,今日之事纯纯是看热闹不看门道的朝臣,有些已经不免开始探头探脑想看看前面是怎么了,怎么今天不退朝下班了呢

再僵持下去就不好了。

方才自帝后离殿,宰相们也都已经自座上起身恭送。此时王神玉就迈出半步,姿仪风雅,声音也依旧从容不迫道“臣恭送太子殿下。”

太子起身离殿。

百官这才如常自宰相起开始退朝。

如今英国公仙逝,是自老中书令杜正伦开始退朝的。

这位与英国公年纪相仿,也已然是年迈老者,这两年屡有致仕之意。此次天后摄政诏他也是提前知道的,也未发一言

他如何会出言反驳,许多年前,在姜沃刚到吏部当侍郎时,杜正伦就是第一个当朝提出勘察户籍抑世家隐户的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因此事被皇帝升为中书令。

一做这些年。

方才听到钟声响起,年迈的中书令忽然有一点平静的释然,自己应当终于可以致仕了。

宰相们一一离开含元殿后,其余肃立的朝臣才敢动。

许多人一动才发现,这一日因站了太久,腿脚已经麻了。

不过也不只腿脚麻了。

毕竟除了极少数的人提前有思想准备天后摄政之事的臣子,对其余朝臣来说,这都属于是晴天一个雷炸响,被惊的从内到外都是麻的。

从明日起,就是不一样的朝堂了。

太子从侧门离开含元殿后,在殿外停了良久。

今日之事,令他都不知自己是如何下朝的,他甚至不知该不该回到东宫去。那里会有人等着求他谏他吗

太子到底先来到了紫宸宫,欲求见父皇。

紫宸殿后殿,皇帝下朝后,便见曜初已经在后殿等着他了,见他进门才松口气道“再晚一会儿,父皇今日喝药的时辰就要误了。”

皇帝刚坐下来喝药,程望山便进来回禀太子求见。

皇帝摇摇头“先不见了。”

就先不见了吧,免得弘儿又要给那些人求情。媚娘的天后摄政事条他也知道些,一定有东宫属臣要倒霉。

既然新官上任三把火,烧一烧也好。

而且之前他们顾忌太多,又考虑东宫的稳固,又要虑着弘儿心性多思,缚手缚脚的。此番也算是不破不立,希望弘儿经过这一回,能够幡然清醒。

这太子之位他自幼有之,便觉天经地义,甚至是想当然,觉得自己是东宫,便该如礼法中一般,所有臣子也天经地义对他忠诚不逾。

然而见程望山出去回绝太子,皇帝到底不忍,不由抬眼望向女儿。

还未说话,就见曜初道“父皇,我去劝劝兄长好不好”

皇帝欣慰颔首。

紫宸殿的院中,遍种梧桐,传闻中凤凰非梧桐不栖。

兄妹一人在树下对面而立。

曜初劝惴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