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担(姜沃来,集体卷起来)(3 / 5)

她稍一思索也就明白。

九成宫更清净。

她就也往九成宫去。

帝后二人本以为会见到一个伤感憔悴之人,都已经预备好生安慰她,甚至把一对儿女都提前抱了来,准备让稚子安抚人心。

见到姜沃后,倒是放心许多。

虽然有袁仙师故去事,又是夏日入蜀奔波一回,但瞧着,她除了消瘦一些外,精神还好。

姜沃入内见过帝后。

还未行完常礼,就见媚娘怀里的安安,已经对她伸手,口中还往外蹦着单独的词“姨姨。”

皇帝笑道“这孩子记性真好,都快一月未见了,竟然还记得。”

媚娘则把小公主递过去“好,找姨母吧。”

姜沃到九成宫后,已经先换过了衣裳才来,此时就伸手接过安安。

然后认真与被乳娘抱着的李弘打招呼“弘儿好。”

将生物数量残酷地清洗到生存资源可负担的红线之下。

若是那时候天降太宗一般的帝王,或许

“再有,东汉末年,桓帝灵帝年间,人口也是养至近六千万,之后就爆发了黄巾起义。”

诶,果然,人要懂得分享。

姜沃按下这些思绪不去想。

那时候,大唐的土地和粮食,还能养活这么多百姓吗若是再有世家门阀损国肥私,侵吞土地

她特意分成两份来写,正为了此时放在一起对比看。

姜沃返还长安没几日,皇帝就收到了来自黔州的信。

姜沃很快就见到三省六部都紧绷了起来。

皇帝召所有四品以上,宰辅、尚书、侍郎等重臣见驾。

里面是单独的两句话。

下次再回禀良种之事吧

在船上拟初稿时她用的是系统里的数据,回来后,还抓着崔朝一起熬夜,与史书上对了对。

“平帝年间人口到了六千万的边缘,接着就到了新莽年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战火连天,待光武帝刘秀建东汉,重新厘清户籍时,人口只剩两千多万了。”

做皇帝,原来如同在深渊之上,驾着一辆不知何时就会朽坏而不可控的马车。

“我与舅舅也论了此事,舅舅愁的难眠,后来竟去院中翻了一夜的土。”

姜沃先说起,大公子也前往祭了袁师父。

她又想起就在爱州做刺史的刘洎,身处温暖三亚的韩瑗这些前宰辅们,一定觉得日子很寂寞吧。

若是按如今大唐的繁荣与进户之快,只怕几十年后,大唐的人口,也会到达汉朝人口最多的五六千万。

而是拿出了第三份奏疏。

“雉奴,过两年,你大约就能吃到舅舅种的葡萄了。”

因这不是朝堂事,这是万民事。

只能放血。

倒是兄长,每年只回两封一次是元日前后看天气决定信的早晚,一次是他的生辰。

李治看完了这封信,正要收起来,忽然摸到信封里还有一张信笺。

姜沃想起了安史之乱。

姜沃原以为,她只是平等地卷了武姐姐、皇帝、师父、崔朝以及朝臣们。

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战火。

生存资源增长的速度,是远远赶不上正常情况下人口繁衍增长速度的。

“臣还记得,这些年进户是越来越快的。”

姜沃走出门前,回望了一下已经紧绷起来的帝后。

因孩子们都睡了,皇帝的声音很轻。

很是欣慰都别躺了,都卷起来。

分享后自己真没有那么紧绷了

媚娘安慰道“法子不是一夜想出来的。陛下,先保重自身。”

“姜卿之奏,朕会再好好思量”

这次她说的更加详细

李治反复看了好几遍。

皇帝先是大略一看,就道“这是历朝历代的户籍数目”

李治闭上眼“父皇道为君者,战战兢兢,若临深而御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终。”4

叙过一路行程与家常事,姜沃就一顿。

除了李隆基前后水平差别极大的执政外,开元天宝年间,六七千万的人口与越演越烈的土地兼并,大唐本身也摇摇欲坠,繁华背后亦是深渊。

皇帝问的更加直白简略去岁,天下户籍已近四百万三百八十余万户。若数十载后,大唐户籍超过千万,百姓可无饥馁否又该如何安置

“有些话,却是朕做了皇帝后,才渐深悟。”

又道“臣与大公子谈了许久相谈的这件事,臣觉得该尽快禀明陛下。”

姜沃站在其中,见朝臣们一片凝重。

哪怕近年他去信,说起许多舅舅事朝堂烦难事,兄长也从不接此话,只是讲一讲万岭谷的山川草木,问一问他的安康。

东汉末年,十户九空并不是一句虚词。

当场布置,每人要写足五千字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