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有明一代,一人而已。”
李自成感慨道“倘若我大明士子人人皆有宋公之伟才,国事又怎会一蹶不振。多做些实在学问,少弄些之乎者也,这样才能强国富民。可惜啊”
“功名一途害人不浅。”老宋心有戚戚焉。
李自成开始循循善诱,“还是昌黎先生说得好,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宋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千里马,国之中流砥柱,奈何在大明治下,一身经天纬地的本事无处可使。可叹”
老宋客气了一句,心想,短毛这就准备要招揽了吧我到底该不该答应
短毛虽然只是个流贼,但学识渊博,见解不凡,称的上是知己。“士为知己者死”有些夸张了,不过
宋应星胡思乱想之际,李自成站起来作揖,“宋先生,李某在此厚颜,恳请先生屈尊大驾,在我大顺翰林院做一院长。”
“不敢不敢,折煞了”宋应星急忙站起来回礼。
翰林院啊
明代进士授官,大体与其考试成绩有很大关系。新科进士按殿试名次,共被分为三个批次一甲、二甲和三甲。
一甲进士有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均入翰林院就职,状元授官修撰从六品,榜眼和探花授官编修正七品。
二甲进士共数十名不等,授官六部主事或知州均为正六品。
三甲进士通常在百名以上,授官包括大理评事、太常寺博士、推官、知县均为正七品及中书舍人、行人司行人均为从七品。
也许会奇怪,怎么状元、榜眼、探花之类,授官的品级却比后面的二甲人低呢
在明代,翰林院是至关重要的部门之一,养才储望之所,天子近侍,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封疆大吏的踏脚石。
因此,虽然一甲进士表面上官职品级低,但翰林院却是新科进士所能期望的最好待遇。
除状元、榜眼、探花之外,剩余的进士要想入翰林院,则还需再参加一场入院考试,若考中则会以“庶吉士”的身份进入翰林院深造。
时人称“一入翰林,便群目为储相”,意思是翰林院中的官员,都是为将来内阁阁臣作储备人才之用的。
但是翰林官们也要忍受一大缺陷,这便是他们在当上大官之前都没有实权。明代俸禄又少,人称翰林是“清华之选”,这“清”字确实一点不差,翰林院乃是“清水衙门”,翰林官们不得不做多年清官了。
明朝的文官考核官位升迁称为“考满”。即为官三年有初考,再三年有再考,再三年有通考。三次考试为期九年,考完即为“考满”。运气不好的要等九年才能轮到升迁。
举例子来说,新科状元在翰林院勤勤恳恳工作九年后,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升迁,他可以从从六品的修撰升为正六品的侍读或侍讲,虽然工作内容大同小异,但好歹是升官了。
就这样又过了九年,状元老爷又顺利获得了升迁机会,他可以从正六品的侍读或侍讲升为从五品的侍读学士或侍讲学士,工作内容依然大同小异。但也有可能加个经筵讲宫的头衔,从而有给皇帝讲课的资格。
再过九年,状元老爷会由从五品的侍读学士或侍讲学士升为正五品的学士。而这个翰林院学士也是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了。
之后,如果内阁成员有空缺,经过上位官员的推荐,最终由皇帝做决定,这在明朝称为“廷推”。廷推成功,也就相当于入内阁了。
但是整个翰林院那么多人,官位有限,每个人都要升迁,哪有那么多位置于是,詹事府和国子监等成为了翰林转迁之所。
例如从六品的编撰状元,他在第一次升迁过程中也可能转迁到詹事府成为一样是正六品的春坊中允,也可能连升两级成为从五品的春坊喻德,然后最终以詹事府最高长官詹事的官位入内阁。
此外也可能转迁到国子监,最终以国子监祭酒的身份入内阁。再者也可能倒霉点,犯了啥事被贬到地方做官或者外转到其他衙门,相当于惩罚了。
大书画家王铎走的就是上面那些路线。只是他运气不好,没等入内阁,朱由检就上吊了。
与古人所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相比,明代的内阁成员确实并没有丰富的地方行正经验,甚至可以说毫无地方经验。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明代内阁的选拔制度便不合理。
首先,翰林官属于皇帝近侍之臣,甚至可能是皇帝的老师,彼此较为熟悉,容易建立“信任关系”。而在皇权社会,再没有比皇帝信任对执政更重要的事情了。
其次,翰林们是科举考试中的最成功者,而科举考试不管怎么讲,毕竟是人类历史上所发明的最为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以此为任职资格,可以减少官僚阶层内部的争权夺利和内耗,也较容易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再者,翰林官没有地方行正经验,不代表没有处理正务的经验。他们长期在中枢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