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站一列,都在翘首期盼。很快,黑甲士兵纷纷排开,让出一条路来,在众人瞩目之中,一个身材高挑的中年男子缓缓走来。
他身穿大秦官袍,头戴官帽,看模样并不年轻,但形容俊美得体,岁月丝毫不曾在他的面容上留下造次,唇边淡淡的纹路平添了一股文雅之气。
男子举手投足贵气端重,透露着持重老成之感。他一走来,法家学士们眼中流露出欢愉之色,分分作礼。
嬴政站在后排,但也看的清清楚楚,对陈慎之低声耳语“李斯。”
原此人便是李斯,还以为李斯会是一个更加严苛之人,但乍一看上文雅俊美,和严苛根本占不着一点子边际。
李斯身居廷尉一职,他虽是儒学大拿荀卿的徒弟,但以法学侍奉秦皇,乃是后世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法家学士看到李斯来了,仿佛看了领头羊,崇拜、崇敬、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儒家学士们看到李斯,有些人露出不耻的神色,毕竟李斯乃是荀卿的徒弟,放着好好的儒家不推广,却改投了法家,这成何体统但李斯的地位身份在这里,学者们也不敢造次。
很快,便听到人群中一阵喧哗,还不等看到人影,已然听到了笑声,有人亦朝这面儿走来,黑甲武士再次排开一条路。
一身丞相官服,百官之长,不看样貌,单看那衣着,便知来者何人。自然是大秦第一位丞相王绾。
王绾形容不见得多俊美,但温柔和善,一路走来并未有李斯那般持重,反而笑眯眯的,看起来十分好相与,完全没有丞相的架子。
王绾大步走来,这回轮到儒家学者们欢心了,纷纷朝王绾作礼。
李斯也与王绾作礼,道“丞相。”
王绾乃是大秦第一任丞相,李斯则是大秦第一任廷尉,二人均是身居高位,万人之上;李斯出身贫苦,起自平民,王绾出身贵胄,高居然上;李斯主张法学,王绾主张儒家思想,二人可谓是镜像的对立面。
但很少有人知晓,其实李斯能有如今的地位,还是多亏了王绾的举荐,二人私底下,其实颇有私交。
王绾回礼,道“吉时在即,廷尉,登山罢。”
群臣到齐,准备登山,队伍中未有一兵一卒,但仍然浩浩荡荡,光是百官便仿佛川流不息的河水,蔓延在泰山的小径之上,绵延不断。
泰山的山顶早早设下祭坛,祭坛宏伟,巨石奠基,上设青铜长案,摆放各种祭祀品。
群臣来到山顶,各位列位,丞相王绾亲自主持大典,端正站定,恭恭敬敬的敬拜天地,随即朗声道“今以大秦之功,登封报天,治理群生,天命为皇请陛下登封”
王绾念罢,恭敬垂手,压低头颅,静等着封禅大典的主角,也就是受命于天的秦皇出现。
然
四周静悄悄的,毫无声息,冷风吹动泰山之巅的草木,只能听得“簌簌窸窸”之声。
王绾眉心微蹙,提高了声音,重新朗声道“请陛下登封”
还是没有一丝半点的动静。
“怎么回事”人群中传出窃窃私语之声。
“陛下怎么还不出现”
“怕不是横生了什么状况”
“不应该啊,封禅大典,如何隆重,陛下怎么的还不出现”
丞相王绾终于抬起头来,再次提高声音“请陛下”
他朗声三次,嬴政始终没有出现。
人群中窃窃私语的声音更大了“看来陛下也不满儒生独大的场面。”
“你这话什么意思”
“儒学如此霸道,排挤其他学派,独占封禅,我什么意思,你们心里清楚”
一时间四周喧哗起来,人声鼎沸,纷纷不占须臾。
王绾立刻稳住局面,道“噤声封禅大典,岂容喧哗”
有法家学士道“廷尉大人,您也说一句罢。”
廷尉李斯一直屈居二线,这时候慢条斯理地走上前来,理了理自己黑色的官袍,道“今日陛下未到,依我愚见,不如暂且作罢,改日择良时,再行封禅。”
“改日怎可改日”
“封禅大典,如何可以儿戏,说改便改”
“陛下到底在何处,怕不是廷尉大人想要一手遮天罢”
祭坛更加吵闹,一时间七嘴八舌,群雄舌战,众人完全没有发现,他们口中的陛下,受命于天的秦皇,正掩藏在不起眼的人群之中。
陈慎之看着热闹,在怀里一掏,竟然掏出一把炒豆子来,往嘴里一扔,挑唇笑道“怕是要打起来,这回热闹了。”
嬴政无奈,道“三弟是来看热闹的么”
陈慎之不以为然,他如今是自己个儿的身子,食之无味,便将炒豆子塞了一把给嬴政,道“急什么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好戏还在后面儿,吃豆子看戏。”
作者有话说
今日1万字更新达成明天仍然9点更新1万字欢迎留爪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