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困难与机遇(三)。(7 / 9)

重生之似水流年 苍山月 17092 字 2022-07-06

想。

毕竟之前用了人家的准入许可和进口渠道嘛,不能扔下屿进。

最后的股权比例是,“京城畅想持股533;屿进公司持股433;技术转让公司因为没有增资,变成了34。”

再然后,柳奇才更骚的操作来了。

香港畅想上市之后,不但没有越来越好,反而跌成渣渣了,代理生意做的一天不如一天。

到了97年,每股跌到只剩029港元一股,两毛九垃圾中的战斗机

按这个市值,屿进公司持有那433就都卖了,也无法偿还借京城畅想那550万美元的增资资金。

香港畅想这时候就是一个空壳子了。

而与之相反的,京城畅想因为电脑业务的蒸蒸日上,已经是国内第一了,赚的盆满钵满。

c业务也成了畅想最核心的业务,没有之一。

柳纪向一看,这不行啊,香港畅想再不救就凉透了

于是,柳纪向又来了一波大势所驱、仗义疏财、神来之笔、经天纬地,而且看上去很合理的骚操作。

他把京城畅想的电脑业务及资产剥离出来,注入到香港畅想续命

只是实在想不通,一个代理业务、为了许可证和批文而存在的公司,怎么就舍不得呢屿进公司的情义也是够大的,怎么就扔不下呢

当然,也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反正这一波操作下来,香港畅想原地复活,立地成圣。

只不过,京城畅想变成了没有实体业务的投资公司,而香港畅想却活了。

不对,有实体业务

前几年,柳纪向看准方向,投资了一波房地产,名副其实计研所旗下的房地产公司。

到了这个时候,香港畅想,也就是实体的畅想集团,股权比例是畅想控股京城畅想70多,技术集团2不到,屿进公司20多。

经过两三年的二级市场稀释,还有畅想投资,主动减持,到2000年,大概是畅想投资40多的股份,屿进20不到,剩下都是小股东。

这就是畅想集团的股权分配。

别急,还没完,畅想集团的大股东是畅想控股。

畅想控股的股权还没收割不操作完呢

其实直到97年,畅想控股,也就是原京城畅想,都是100国资。

只是97年后,柳纪向先是说服计研所,拿出35的股份做为员工持股。

就是,畅想的天下是员工们打下来的,计研所应该给职工们一个福利。

这波操作堪称,收买人心的经典。

变成了,计研所65,畅想职工持股35。

随后,与柳纪向私交慎密的泛洋投资卢之强,又通过公开招股的方式,拿到了从计研所手中出售的29畅想控股股份。

这波操作也没问题哈,都是合理合法的。

公开招股,谁都能买。只不过,泛洋比较幸运,竞价的就泛洋一个。

你就说,巧不巧

泛海是2009年的事儿,剧情需要提前出场。另外,书中畅想和现实没关系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于是,畅想控股的股权结构现在就是计研所36,职工持股大会35,泛洋投资29。

表面上看,还是没问题啊计研所依旧是最大股东,依旧国。

可问题是

实际情况是柳纪向个人,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联合持股等一系列操作,现在可以操控、决策的公司股份是44

没错

你以为职工持股是真发给一线职工的柳纪向和一众高层通过原始分配、回购等等方式,掌握了35之中的大多数股份。

再加上泛洋的股份,柳纪向成立的董事会9人席位,他实际上已经掌握了畅想的决策权,已经把畅想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里了。

“所以”

当南老讲完柳大神有如神助一般的资本操作,腾挪躲闪、企业家本色之后,伙儿心都凉了。

听说过畅想想的股份结构有点复杂,没想到这么复杂。

唐成刚这个“旁听”的,本来没打算插话,这全是大佬,哪有他说话的份儿

可是没忍住,拿着小本本儿,“所以,我们只要控制畅想集团,也就是香港畅想的大多数股份就行了”

指着小黑板,“畅想控股在畅想集团的股权占比40多,我们只要去香港拿下二级市场的股份,还有屿进公司,就能实现实际控制畅想的电脑制造”

这是最简单的逻辑嘛,不用管畅想控股那个烂摊子。

却不想,南老呵呵一笑,“不行”

唐成刚瞪眼,“为什么”

南老,“即便你搞定屿进公司,也扫光了股市流通的股份,占据了大多数股权,也不行”

“因为,电脑业务名义上在香港畅想旗下,可是实际控制还是京城畅想。”

“也就是说,从管理到技术,再到销售渠道,都在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