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人生总是有起起落落的,这也正常。
黄州呆了五年之后,苏轼也到了起复的日子了,
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
神宗驾崩了。
这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
宋神宗还在的时候。
王安石是宰相,得到皇帝的信任,位高权重。
但是当宋神宗死去之后,一切却又有了改变。
哲宗上位了。
嗯,就是那一位宋朝罕见的马上皇帝。
但是年幼的哲宗,并没有亲政,当时把持政权的是太皇太后,高氏。
原本苏轼这个年纪,已经是不准备继续跋山涉水,再去其余地方了。
四十七岁的年纪,也不低了啊。
所以他原本是在常州,都已经选好了自己坟墓的地址。
这地方水网交错,风景优美,还有许多的朋友,身边也有着家人的陪伴。
还不缺钱。
真的是个养老的好地方。
但有时候命运就是这样。
之前说了,在其余人看来,其实苏轼的政治立场很明确,也是反对王安石的人。
所以他会因为王安石的得势而被贬。
同样,他也会因为王安石的失势,而扶摇直上。
这是党争,也是一种补偿,更是一种官场上面的隐藏的规矩。
是的,太皇太后高氏并不喜欢王安石。
他反对变法,所以启用了王安石绝对的死对头。
司马光。
旧党上台,那当年被清算的那些人,自然要回来。
而苏轼,就在旧党的名单上。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
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嗯,半年的时间,从一个团练使一路飙升到朝廷三品大员。
对于自己人,肯定是要宽厚的嘛。
毕竟旧党是真的认为,苏轼是自己人,所以一路向上。
但可惜的是,苏轼真的不是旧党的人!
他看到那些人的所作所为,就和王安石变法那时候,几乎没有区别。
自己当时被贬,是因为反对变法,现在其余人被贬,是因为赞成变法。
有区别吗?
没有区别!
而且旧党执政之后,以前的那些问题再一次暴露出来。
贪污,贪腐,各种问题,纷至沓来。
苏轼看的很清楚,所以他上书了。
上书抨击旧党,认为新党旧党,那不过是一丘之貉。
好起来了。
大伙儿都以为你是旧党,结果你既不是新党,也不是旧党。
那就坏了事儿了啊,他们是不会允许,这样的一个人存在的。
所以他又被诬告了。
苏轼也没啥办法,新旧两党他都不是,所以无可奈何,干脆直接请求外调。
所以在京城还没待多久,苏轼再一次的启程。
这一次的目标,是杭州。
这是第二次来了,倒也是挺让人感慨的。
杭州是个挺好的地方,但他来的时间,却不怎么对。
当时的杭州大旱,饥荒,瘟疫并发,几乎可以说是民不聊生的状况。
一切还是要慢慢来,一边沟通朝廷,一边开始赈灾。
苏轼慢慢的在做,一切也慢慢的在好起来。
老天爷总不会一直不下雨的。
道理就是这样。
终于,艰难的日子也逐渐过去了。
随后的日子里面,苏轼重新整理了西湖,并且开始做民生的攻城。
他在西湖旁边筑起一道堤坝,用来防洪,也是改善西湖的生态环境。
后人称之为,苏堤。
顺便还修了一个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之一。
在杭州的日子,除了一开始之外,其实都过的还是蛮惬意的。
但这个日子还没过一年。
他又被召了回去,其原因是,他们觉得苏轼这个人吧,应该还是旧党的人,而且是文坛领袖。
当时应该是没想通,现在应该是想通了,所以召回来,准备再用用看。
实际上苏轼根本就没变过。
所以这一次召回去,屁股还没坐热,又被调往颍州。
颍州本来也是个好地方,但这个好地方他也没去多久,一年还不到,甚至刚赶到那边。
好嘛,又下令要去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