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位内。
等待冲刺阶段的机会。
砰砰砰砰砰。
准备弯道进直道。
这也是200米开始完整把身位差距,展现出来的时候。
陈娟的下弯道技术已完全过渡至“直道预备状态”,她的摆臂轨迹更偏向前后伸展,核心刚性十足,躯干前倾角度保持稳定,只待进入直道后全力爆发。
此时她的速度没有丝毫衰减,反而因顺风助力和发力模式的顺畅切换,呈现出轻微的上升趋势。
韦勇丽的耐力开始出现明显下滑。
这让她的蹬地力度比85米时下降10%。
步频虽仍保持高位,但推进力已不如前,呼吸频率加快至每秒2次,胸腔起伏幅度增至4厘米,每一次吸气都带着明显的喘息声。
但她依旧没有放弃,凭借多年比赛积累的经验,死死守住节奏,不让身后的第二梯队有超越的机会。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陈娟她的核心肌群瞬间收紧,躯干前倾角度从33°增至36°,这一调整让身体重心进一步前移,为直道加速提供更强的前倾惯性。
蹬地技术进入“直道爆发模式”,左右脚发力力度完全一致,脚掌触地时的发力点精准落在身体重心正下方,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分量占比飙升至88%。
这是她全程最高的发力效率。
得益于切线技术带来的前期体力节省,让她在此时仍有充足的爆发力储备。
进入直道的瞬间,陈娟的呼吸节奏切换为“两步一吸”,吸气时胸腔快速扩张,借助顺风带来的气流,让氧气在0.1秒内完成交换,为快肌纤维注入新的能量。
她的步长明显增加,每一步都比下弯道阶段长0.05米,步频却没有下降,速度在进入直道后瞬间提升。
像一道离弦的箭。
朝着终点线疾驰而去。
韦勇丽进入直道时的衔接略显滞后,她的直臂摆臂从“宽幅”转为“标准”用了0.02秒,这一短暂的调整时间让她错失了第一时间加速的机会。
但她迅速凭借强大的肌肉记忆找回节奏,躯干前倾角度增至34°,蹬地力度恢复至巅峰状态的80%,虽然速度提升幅度不如陈娟,却也成功稳住了与第二梯队的差距。
此时她的视线死死盯着陈娟的背影,双腿发力频率提到最高,试图在直道阶段缩小差距。
第二梯队的“三强争霸”在进入直道时迎来转折。梁晓静率先完成衔接,她的宽距摆臂在直道上转化为稳定优势,摆臂时的平衡控制比孔令薇和葛曼奇更出色,进入直道后步长立即增加,瞬间拉开与两人的距离。
孔令薇进入直道时出现微小失误,摆臂与蹬地的衔接出现0.01秒的滞涩,步频短暂下降,被梁晓静拉开0.5个身位。
葛曼奇则凭借“无缝衔接”的优势,紧随孔令薇身后,两人的差距缩小至1个身位。
几乎是肩并肩冲刺。
直道对决。
开始比拼速耐维持能力。
心肺能力。
甚至。
意志能力。
130米处。
陈娟的目光第一次扫向两侧——没有任何人。
往后看了看。
才能清晰看到身旁跑道上韦勇丽的追赶姿态,也能瞥见第二梯队的激烈竞争,但她的动作没有丝毫波动,反而通过微调摆臂幅度,进一步稳定节奏。
对比陈娟的轻松,韦勇丽就艰难了许多。
她的快肌纤维已进入“疲劳临界状态”。
前面为了跟住陈娟,似乎有些……
太猛了点。
这导致每一次蹬地都伴随着肌肉的酸痛。
却仍凭借多年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维持着稳定的步频和步长。
她的直臂摆臂幅度虽有减小,却依旧对称有力,躯干前倾角度始终保持34°,没有因疲劳出现后仰。
150米处,她的呼吸已急促。
每一次吸气都带着粗重的喘息声。
却仍死死咬住陈娟的背影。
就想着可以更快一些。
第二梯队150米处迎来关键转折。孔令薇突然启动“终极爆发”,她的蹬地力度骤增,步长瞬间增加0.1米,摆臂频率达到全程最高,试图从旁边超越梁晓静。
梁晓静察觉到威胁,立即回应,她的摆臂幅度增大,借助顺风优势,让步频与孔令薇持平,两人的身影再次重叠,赛道上响起密集的“咚咚”声。
引得看台上的观众阵阵叫好。
都是小姑娘。
跑起来英姿飒爽。
的确是不错的风景线。
不过……
160米处,孔令薇的“终极爆发”开始显露弊端。
快肌纤维的过度激活导致她的右腿出现轻微痉挛。
步长瞬间缩短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