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9章 这一刻仿佛柏林的蓝色,再次降临(5 / 7)

此时,他的躯干并非僵硬地倾斜,而是从脚踝、膝盖、髋部到肩部形成一个连贯的“倾斜链条”。

脚踝内侧微微发力蹬地。

膝关节向内扣的角度比直道时增加5-8度。

髋关节则通过腹斜肌的收缩,使上半身自然向左侧倾斜。

肩部与跑道中线形成一个微小的夹角。

苏神可以发誓,在此之前在博尔特的200米切入弯道中绝对没有肩部和跑道中线形成一个微小夹角这个特点。

虽然说他不去多研究博尔特技术特点。

但他对博尔特的各项技术其实是烂熟于心,就是因为太熟悉了,所以没有必要再去多研究。

而并不是完全不知道。

就是因为他太熟悉,才能知道博尔特这些技术点配不上他的成绩,也配不上他的天赋。

但是这一次的切线。

出乎预料的……好!

这是……

离心力平衡姿态啊。

这种姿态的核心原理是“离心力平衡”:

当身体进入弯道弧线运动时,会产生向外的离心力,而身体向内侧的倾斜,本质上是利用重力的分力来抵消离心力。

使重心始终落在支撑脚的正上方。

避免因失衡导致的步频或步长损失。

博尔特这里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倾斜角度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进入弯道的深度动态调整。

刚切入弯道时,离心力较小,倾斜角度约3-5度。

随着速度提升和弯道弧度的稳定,倾斜角度逐渐增加到8-10度。

这种动态调整让他的重心始终处于最优稳定区间。

不仅仅有离心力平衡。

竟然连切线的角度都进行了不断的调整。

而不像以前一样,就是猛冲下去。

管他切不切线。

反正足够快就行。

这就是为什么之前博尔特的比赛,他其实切线都……

相当的普通。

甚至在这个级别的选手里面。

都可以用“烂”来形容。

你可以仔细去看看他的200米弯道切线。

真是切的一塌糊涂。

按他这么跑,他的200米其实要比那种切线技术好的……

多跑不少。

也难怪格林每次看下去都是。

痛心疾首。

真就是难以直视。

现在竟然能做这样的动态调整。

这已经和苏神印象中的那个博尔特。

渐渐开始脱节。

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同时,他的摆臂技术在切入阶段发生显著变化。

内侧臂摆动幅度减小,前摆时肘部更贴近身体,避免因摆动幅度过大导致身体重心外移。

外侧臂则适当增加摆动幅度,且摆动轨迹带有轻微的向外弧形,这种“内收外展”的摆臂差异,不仅能辅助身体维持倾斜姿态,还能通过手臂的反作用力,进一步抵消离心力的影响,确保下肢蹬地力量的有效传递。

这样进入弯道之后……

借助弯道弧线提升加速的能力。

绝对会超过之前。

毕竟他之前的借助弯道弧线提升加速的能力。

简直就是胡来。

甚至都可以说没怎么借助,在这个级别的运动员里面堪称借力最少。

这是因为进入弯道之后对比直线的加速。

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加速原理。

直道加速依赖于步频与步长的同步提升,而弯道加速则更注重利用弧线运动的特性,通过优化步频与步长的配比、提升蹬地角度效率来实现速度增长。

博尔特之前的弯道加速跑就和100米类似,完全是依靠不平与不长的强势性硬切弯道,然后进行硬桥硬马的加速。

当然效果也很好,甚至跑出了无人能敌的弯道前程。

可事实上他的技术却做得不到位。

只是硬实力足够强罢了。

可现在他在这里做的技术。

却相当的不错。

眼下博尔特的弯道加速技术,核心在于“顺应弧线、借力加速”。

从步长与步频的关系来看,他在弯道中并未追求步频的极致提升,而是保持相对稳定的步频,重点通过优化步长来实现加速。

这是因为在弯道中,步频过快会导致身体重心在短时间内频繁切换支撑点,增加离心力带来的不稳定性。

而适当增加步长,则能利用弧线的切线方向,将蹬地力量更高效地转化为向前的动能。

只见他他的外侧脚蹬地时,脚尖指向弯道外侧的切线方向。

蹬地角度比直道时向外偏约10度。

这种角度调整能使腿部肌肉的收缩方向与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更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