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6章 国内番外5:大豆定价权,决战国际四(3 / 5)

,贸易商的声音带着刻意的急促:“王总,赶紧下单!美国那边说库存要见底了,下个月价格最少涨两成!”

一群高管急得出汗,

“原料库里就剩半个月的量了!”

“不买的话,工厂就得停工!”

“订!先订五千吨!”

同一时间,江苏张家港的码头边,几家大型油厂的采购经理正围着国际粮商的代表争得面红耳赤。

“能不能再降点?这个价格太高了!”

“降不了,要订明天还得涨!”

最终,几家厂还是咬牙签下了数千吨的高价采购合同。

……

接下来,短短一周,国内大豆采购市场一片狂热。

贸易商的报价一天一个样,从每吨2100元涨到2300元,再到2500元,依旧挡不住企业的抢购潮。

那些大豆企业仓库里堆不下,有人甚至租了临时货场,露天堆放大豆。

就在这时,一则重磅消息从北京传出:

中储粮启动大豆储备投放,首批50万吨大豆以每吨2100元的价格向市场供应。

“中储粮放储备了?”

王建国刚付完预付款,看到消息愣了神。

他赶紧打电话给仓库:“那批刚订的大豆,能不能先推迟交货?”

可市场上的抢购潮并没有立刻停下。

有企业老板嘀咕:“中储粮那点储备顶不了多久,国际粮商说了,今年肯定减产,还是得多囤点才放心。”

于是,一边是中储粮每周稳定投放50万吨储备大豆,价格始终维持在2100-2200元区间;

另一边,仍有不少企业抱着“越涨越买”的心态,继续从国际市场高价采购。

半个月后,怪事出现了。

中储粮的储备仿佛取之不尽,投放了300万吨后,依旧源源不断地有大豆投放入市场。

这三年,他们可是囤了不少,足够应付国内2年的大豆需求。

而那些抢着囤货的企业开始犯愁:

租的货场到期了,续租要加钱……

大豆堆在露天,怕下雨受潮……

手里压了上千万资金在原料上,企业现金流开始吃紧……

他们苦逼了!

欲哭无泪!

“粮哥,你这是有多少储备啊?”

而那些没抢多少大豆的企业,开始安心下来。

“不买了不买了,先消化库存再说。”

而大连交易市场,则一片哀嚎。

大豆的价格从2600元高位回落,一路跌至2150元。

“怎么回事?中储粮真有那么多货?”

“草泥马,我买了很多多单啊。!”

“我要亏死了艹!”

“啊啊啊啊~~~”

有人慌了神,开始平掉多单。

接下来的几天,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陷入拉锯战。

国际市场传来的“减产”消息不断刺激多头,推动价格反弹;

而中储粮持续稳定的储备投放,又给空头注入信心,压制着价格上涨。

12月份,中储粮一次性投放80万吨储备大豆,价格定在2000元/吨,很多期货都爆仓了。

此外,

中储粮发布了公告:

“中央储备大豆库存总量充足,完全可满足国内长期消费需求。市场可控,无需恐慌。”

“中储粮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有决心、有能力、有资源确保国内大豆市场平稳运行,任何外部波动都无法撼动我国粮食供应的坚实根基!”

“特此公告!”

行动、公告一出,

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主力合约应声大跌。

交易大厅里,很多做多的老板,直接绝望了。

亏惨了这次!

不是?

什么时候,粮哥那么牛逼的?

我服了!

我再也不投机了!

……

……

而此时,

美国那边呢?

不可能因为东大这边的行为,而产生任何波动,因为东大的产量实在太少了。

此时,期货市场的大豆价格,已经从8月的540美分/蒲式耳(折合2100人民币/吨),一路狂飙至12月份的1060美分/蒲式耳(4400人民币/吨)。

涨幅近100%。

而关祖看到东大那边已经搞定了,赶紧让李杰、吉米仔他们撤离。

最后赚了30亿美金。

赶紧跑路。

不对,下一个做空,我还来!

吃两遍!

桀桀桀

……

……

2003年12月15日,

还是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