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仅仅能够依靠现实中的直观观测。
但
当林序选中的那些人“死掉”之后,这个过程,被拖慢了。
整体进程受影响的程度达到了4.5%——虽然看上去数字不大,但影响已经相当显著。
所以,周岳选择的“打击目标”,是量子物理学的前沿理论?
不是,他有这个脑子吗??
就算他有,他应该也不知道这东西是怎么影响世界的才对!
别说他了,哪怕是现在的自己都想不通,这个理论能以什么样的方式去锁死人类的科技发展。
但没关系。
可以直接试错!
时间还有26分钟,完全来得及再进行一次模拟。
甚至模拟完之后,还可以把朱雀一号开进高维通道去。
想到这里,林序立刻开始操作。
而这次,他给智云下达的指令是
彻底抹除ads/cft全息对偶理论,推演世界发展。
而这一次,他只花了不到10分钟就得到了结果。
因为量子计算机直接崩溃了。
“能源不足!能源不足!”
“散热系统到达危险阈值!”
好家伙。
这台量子计算机到底不是什么ctc机器,在能源有限、散热系统有限的前提下,它终究只是一台“相对比较强”的计算机而已。
面对最顶级的、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它是无法得到答案的!
但至少,林序可以锁定一个方向了。
周岳打击的目标,跟先进物理学有关。
确实。
归根结底,这才是推动人类世界发展的根本动力。
无论是材料学、生物学、乃至于社会学。
最终都要归因到“物理”上。
毕竟,这个世界就是由物质组成的啊
林序长长吐出一口气。
随后,他转向沈历,抱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心态问道:
“你以前听过全息对偶理论吗?”
他其实压根就不觉得沈历会听过这种东西。
因为他学习的专业、他从事的行业,实际上都是偏向于“应用”的。
而全息对偶理论所在的位置,距离“应用”有十万八千里远。
如果说高能物理跟航天工程还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点重叠的话,那进入到前沿物理中最前沿的那一部分时
那就真的是八竿子打不着了。
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沈历居然点头了。
“我听过。”
“你听过?”
林序愣了一愣。
“是只是听过,还是了解过?”
“有过初步了解。”
沈历回答道:
“我参与过之前的几个大项目-——比如微重力环境长寿命量子纠缠态测定、天琴计划部署和前期测试验证、gohepa部署、如拉格朗日点微波背景辐射观测等等。”
“这些项目跟全息对偶理论都是有关联的,所以也了解了一点。”
???
林序目瞪口呆。
“你参与过这么多大项目??”
“那你之前怎么不说??”
“你也没问啊!”
沈历无辜地看着林序说道:
“我以为你早就知道的——我是蝴蝶预案的核心人物,还是朱雀一号的舰长,我参与过重大项目,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确实。
林序恨不得给自己一个嘴巴子。
确实理所应当啊!
自己之前一直在想,沈历这个“应用型人才”是怎么能跟张黎明这种纯理论学者形成对位的。
但现在看来,他们形成对位的逻辑并不是“互相替代”,而是互补。
以张黎明为代表的那一批学者,他们体现的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部分。
而以沈历为代表的工程师,他们体现的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或者说“土壤”部分。
土壤不达标,如果人才能顶上,那也能继续发展。
人才不达标,只要土壤有足够肥力,下一茬的人才总还是会长出来的。
所以,在周岳看来,如果要锁死世界发展,就必须同时抹除掉这两个因素。
靠!
如此简单!
早就知道不应该把他想得太复杂的!
这个关系确定之后,林序基本可以锁定那张底牌的范围了。
一定是前沿物理学、或者更精确一点、m理论、全息对偶理论中的某一个部分,或者理论的延伸。
但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永远不可能在现实世界里找到。
因为,现实世界的“土壤”,根本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支撑学者找到答案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