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座城市陷入深深的恐慌之中。
也不管土军还有没有能力继续西进,城中的大部分贵族和富人们都开始收拾起了家中细软,准备先一步逃往外地躲避战火,在这种情况下,与皇帝一起逃回来的洛林公爵不得不担起重任,不顾外界对他的流言蜚语,协助朝臣们一同稳定城中士气。
当消息传到罗马,传入教宗克莱孟十世耳中后,这位野心勃勃的教宗内心充满了忧虑,布达惨败震惊了整个基督教世界,若是土军趁势拿下维也纳,那对于基督教的宗教权威来说将会是极大的打击。
为了保卫维也纳,增援神圣罗马帝国,教宗深思熟虑后,决定向基督教各国发布号召,号召各国向维也纳派遣志愿军,保卫维也纳,抵抗土耳其异教徒的侵略。
他宣称,这将是十七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为了耶稣基督,为了圣母玛利亚,全体基督教徒都有支援奥地利,抵抗异教徒的义务。
虽然随着时间步入十七世纪,教宗的权威一落千丈,没有曾经的强势,但在克莱孟十世的号召下,基督教各国还是纷纷派出了志愿军增援维也纳,加入抵抗奥斯曼帝国的行列中。
另一边,当摩尔达维亚的惨败和布达之战的惨胜两个军报先后传回康斯坦丁尼耶,送到大维齐尔的桌面上的时候,这位向来沉默寡言的掌权者难得在他的书房中露出了悲伤的神色。
他的弟弟战死沙场,虽然摩尔达维亚的战败有一定原因是出自他的弟弟身上,但事到如今,他又怎么能够责备已故的亡弟呢。
在悲伤一阵后,大维齐尔又强行打起了精神,他召集了同样留守首都的朝臣们,准备商讨该如何应对接下来的局势。
眼下摩尔达维亚战事失利,摩尔达维亚总督也沦为联军的俘虏,残存的鲁梅利亚军团不得不退守多瑙河,联军随时都能够南下,向多瑙河防线发起猛攻。
以残存的鲁梅利亚军团的军力,若是联军猛攻多瑙河防线的话,那么他们多半是守不住的,联军一越过多瑙河,往南便能够长驱直入,一路打到康斯坦丁尼耶所在的色雷斯地区。
首都北部的门户埃迪尔内同样阻挡不住联军的兵锋,要是被打到了这里,不仅帝国首都危在旦夕,帝国和苏丹的权威都会一落千丈,那些不服帝国的仆从国肯定会产生小心思,而苏丹在布达之战中取得的惨胜也将毫无意义。
想到这,大维齐尔和朝臣们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决定——必须要和夏军停战,帝国如今会落入这种地步,很大一部分的原因要归结在夏朝的身上,如果不是夏军与基督教联军联手夹攻帝国,后者怎么可能成事?
要是能够与夏朝停战,让中国人退出这场战争,那帝国的处境将会好上很多,最起码北部没有了夏军的存在,仅靠波立联邦的军队,如何能够打得过帝国军队?
而且,奥斯曼帝国和夏朝是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的,夏朝之所以会卷入这场战争,都是因为奥地利人的花言巧语,他们求的只是好处、利益,帝国完全可以主动给予让他们满意的条件,换取和夏军的停战。
不过,该以什么条件换取停战成为了宫廷会议中的主要焦点。
毫无疑问,帝国已经丧失了对克里米亚地区与伊拉克的控制,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承认,这都已经是事实了,不如将克里米亚与伊拉克割让给夏朝,以此换取他们的撤军。
割让克里米亚与伊拉克肯定无法满足夏军的胃口,因此除了割让这两地外,帝国还准备将已经被征服的摩尔达维亚一同放弃,并且给夏朝支付战争赔款,至于要赔偿多少,这就要等和夏军的谈判来决定了。
在朝臣决定好了以后,大维齐尔先是向苏丹汇报了他们的想法,苏丹对此并没有反对,他虽然不太愿意放弃克里米亚和伊拉克,但现在帝国的处境堪忧,要想摆脱这一切,只能和夏朝停战,他因此就算再怎么不情愿,也只能同意主动遣使议和。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件事的明面上是由大维齐尔主导,就算等停战以后,国内贵族和统治阶级为此感到不满,背锅的也还是大维齐尔本人。
有一句怎么说的,苏丹是不可能做错的,一定是底下的人擅自决定的,才会导致国家变成这样。
不论如何,在得到苏丹的首肯后,康斯坦丁尼耶迅速组建了一支使团,使团没有傻乎乎的大摇大摆到摩尔达维亚去,而是乘船穿过黑海,抵达克里米亚。
奥斯曼人本来是有当着波立联邦的面和夏朝议和的想法的,不过他们随后转念一想,有外人在场,极有可能夏军有意议和,但碍于旁人在场,为了避免伤害两国情谊,只能无奈拒绝。
所以,他们还是决定暗地里和夏朝议和了。
使团从康斯坦丁尼耶的港口出发,乘船横穿黑海,走了一个多星期以后才终于驶入敖德萨湾,被夏军的巡防战船拦截——这些巡防战船都是从土军手中缴获来的,虽然夏军看不上眼,但是他们在黑海没有海上力量,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还是将其组成海防队,用于巡逻海面,防止土军渡海登陆。
在使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