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我爱这土地(2 / 3)

,是华夏的土地。

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唯一不变的只有时间流逝的速度

但我们拥有历史

是这块大地哺育了我,哺育了我们华夏的文明,让我们有了五千年的历史,也有了专属于我们东方的浪漫。

我爱这块土地

说到这句话的时候,陈天弘的声音忽然哽咽了,大会堂的代表们,以及电视机前的人们突然发现这个年轻人竟然满眼泪水。

一时间,所有人都有些诧愕,要说陈天弘是因为获得了第一名,太过激动所以流泪,那倒还正常。

可这听其感言并不是啊也才刚刚开始啊

好像就说到了什么华夏的土地,然后就莫名其妙的哭了。

难不成想家了

很快,陈天弘接下来的话,就让大家明白了他想干嘛。

他竟然想作诗

“请允许我为生我养我的土地,献上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我爱这土地”

“啪啦”

水杯落在地板上的声音在大厅里响起。

却是任昌松听到陈天弘说出的话后,因过于开心导致没有握住水杯。

“老任,你注意一下啊怎么喝水还能把杯子给摔了,真是的”

老伴站起身一边拿来扫帚清理,一边还在嘴里抱怨着。

任昌松此刻那还有心情去和老伴说话,也顾不上心疼陪他许久的水杯,他的目光紧紧的盯着电视,耳朵支起,生怕漏下陈天弘接下来说的每一句话,

以他对陈天弘的了解,能让陈天弘在颁奖典礼上说出来的诗,那肯定非常不错,并且绝对有特殊的蕴意。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嗯假如我是一只鸟”

听到第一句,任昌松所感觉到的是突兀,借物喻人

舍弃了人的思维语言,借用鸟的倾泻他对故国土地的感情

接着他听到了后几句,确定无误。

这种描写没错,不过诗句太简单朴素了吧,并且鸟声应该是优美清脆的,为什么要用“嘶哑”二字

还有后面的暴风雨的打击,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这就使人感受到一股忧郁之情,或者说陈天弘在悲愤什么。

也就那句“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让任昌松才感觉舒适了许多。

可接下来的一句,又让他彻底懵逼。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什么鬼刚刚不是还在大地上飞翔,怎么突然间死了还羽毛腐烂这是啥啊”

陈天弘一句突兀的“我死了”,这个转折点让饶是对诗歌很有研究的任昌松也不知所以。

连他都如此,更别提电视机前的其他人了,甚至他们都不知道为啥好好的获奖感言会突然间扯土地上。

大会堂的代表们同样懵,因为陈天弘是用汉语说的,即便有耳麦的同声翻译,可就理解上肯定不如任昌松,严善清他们。

直至陈天弘将最后的两句诗说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说完这两句后,陈天弘没有停止,转而用英语又从头说了一遍。

“if i ere a bird”

任昌松没有去听英文版的,他在脑中想着整首诗,嘴里还呢喃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不知怎么滴,读到这两句,让任昌松的眼睛有些发酸。

以他的功底,没待陈天弘将英文版的念完,他已经明白了这首诗歌里蕴含的情感。

正如陈天弘所说,他热爱华夏的土地,甚至已经到了不知该如何倾诉的地步,所以他便借用“鸟”来表达情感。

至于为啥鸟儿的声音是嘶哑的,这更能抒发对故国土地的热爱,与下面描述的山河景观进行强化对比,让人升起敬佩之感。

然后陡然来个大的转折,鸟儿死了,身躯却依然肥沃土地。

生与死,再次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反差中突出陈天弘对土地的执着的爱,用东方浪漫的话语来形容就是。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直至最后两句彻底升华,这已经不是借鸟抒情了,而是直抒胸臆了

爱土地,爱故国,爱的太深沉,太强烈,已不知道用什么话来形容,最后只能化成泪水

再想起陈天弘在念诗前眼泪的泪水,任昌松感触良多,甚至产生了共鸣。

毫无疑问,这是一首爱国诗,表达的是陈天弘真挚的爱国情怀。

“我爱这土地”

大会堂里的严善清也听了出来,与任昌松不同的是他的眼睛不仅仅是发酸,还发红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