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爷爷可曾想过用不加赋(1 / 2)

朱小宝低头认错。

“都怪孙儿任性,辜负了皇爷爷的期望。”

朱元璋数落道。

“你就是太直!不过这也算长了回记性,你得清楚,就算重情重义,也得琢磨更好的招儿,不能总靠江湖那套行事。”

“你要是个大臣,咱还真佩服你有担当,可你是咱亲自挑的储君,是大明以后的顶梁柱啊!”

“咱这口气还没咽呢,你就为了女人把江山撂一边?等咱没了,你还不得由着性子胡来?”

“咱跟你说过多少回,你没资格由着性子来,你也答应过咱,接掌江山时就得把私情扔一边,心要狠下来。”

“你是个有血有肉的活人,可爷爷不一样,爷爷心肠硬得跟石头似的,但要是爷爷真那么狠心,你觉得你能带着她逃出锦衣卫?”

“说到这儿更来气,你那会儿还带着伤呢,咋就不知道说一声?”

“要是当皇帝能靠逞英雄,那山林里的响马都能坐龙椅了!”

“哎……在外头吃了不少苦吧!”

朱小宝点了点头。

“当时风雪大,差点丢了命,幸好有唐姑娘护着我。”

他把当时情形细细说了,朱元璋听得心惊肉跳,这要是出了事,他这把老骨头可咋活。

朱元璋鼻头一酸。

“是爷爷对不住你。”

朱小宝腾地一下站起来。

“孙儿哪敢当啊!分明是孙儿对不住爷爷,这么由着性子来让您老人家操心,怎么能让爷爷跟我道歉呢?您可千万别这么说,孙儿受不起啊!”

朱元璋又气又笑,冲朱小宝招了招手。

“过来!”

“也怪不得你,爷爷一直想让你快些长成,因为爷爷知道自己日子不多了,不这么做心里不踏实。”

“可冷静下来才想起,你才刚成年呢,年轻人哪有不犯错的?”

“咱只是觉得你太出色,把你当大人看,就觉得你不该这么糊涂任性,可回头想想,谁还没有年少轻狂的时候。”

说罢,两人四目相对,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悔意。

朱元璋突然问。

“那飞梭是啥名堂?”

朱小宝愣了下,气氛松快了些,得意道。

“那是我在镇江府偶然琢磨出来的,能加快纺织的梭子,织棉效率能提高两倍呢!”

“啧啧。”朱元璋咂咂嘴,“算你还有点心眼,在外头也没忘了为大明民生着想,还看出啥了?”

朱小宝顿了顿,道。

“不瞒爷爷,孙儿这些天想了很多。”

“您总说大明要国富民安,但政策到了地方,总有太多难处。”

“我一直在琢磨,咱们立国之初,能不能把治国的路子走得更稳当些?爷爷可曾想过永不加赋?”

朱元璋一愣,脸色变了又变。

“这可是毁国根基的事!”

朱小宝连忙道。

“爷爷您先听我把话说完,这事儿当然不能眼下就推行,得一点点谋划,不是三两天就能办成的。”

“可要是真能成了气候,咱大明朝的流民难题保管能立马见起色!”

明朝的赋税制度很复杂,到洪武二十五年,民间虽然稳定了,但朝廷财政并不充裕,国库经常入不敷出。

不算交趾布政司,洪武二十五年的两税银和邮驿收入有两百六十多万两,比洪武初年的一百九十万两多了不少,看着像是经济在增长,其实不是这样。

这些钱要用来给官员发俸禄、供宗室和皇亲国戚开销,还要留着赈灾、军费和修路等。

去掉这些支出,国家税收基本刚好够花,甚至还可能不够,只是问题还没显露出来。

见朱元璋依旧面露难色,他耐心解释道。

“如今肃州、山东、山西等远离中枢的地区,流民迁徙现象仍屡见不鲜,人口统计难以固定。”

“就说孙儿在镇江府张村所见,即便新增了外来人口,丁银却未见增加。”

“流民逃离原属地,不仅使当地丁银大幅减少,还导致接纳地瞒报人口。”

流民问题一直是封建社会的顽疾,各朝帝王都在想方设法的去解决,却收效甚微。

到了明朝,因赋役制度的变革,这一问题愈发突出,直至明末,崇祯皇帝终因无法遏制大规模流民起义,导致国家覆灭。

“孙儿说的永不加赋,其实是为了稳住人口,办法是新出生的人不交税,要是哪家有男丁去世,就用新出生的男丁抵税,这样十年内就能实现永不加赋。”

“明朝规定当兵的和有功名的人不用交丁税,他们的手下和奴隶也不用交,这是朝廷拉拢士大夫的做法。”

“但问题就出在这儿,逃税的老百姓只要投靠士大夫或者躲进皇庄,就能不交丁税,如此便产生了连锁反应。”

“这么一来,人跑了可税不能少,地方官府就会把逃掉的税摊到没跑的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