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妙锦看向朱小宝,笑道。
“老爷子,您大孙更厉害,就别为难我了。”
朱元璋一拍额头,笑着看向朱小宝。
“差点忘了你!你有啥下联?”
朱小宝笑道。
“有!您听着!”
“‘单人为大,双人为天,天高地厚,人情厚于天!’”
徐妙锦抬头看朱小宝,脸颊微红。
“甘拜下风!这联确实妙!”
朱元璋叫好。
“大孙这联说到咱心坎里了!大明就是人情社会,人情最大!”
周围书生们嘴角抽搐,全都嫉妒地看着朱小宝。
这时他们才注意到,这自信满满的少年,不仅相貌出众,还气质儒雅。
原本盯着徐妙锦的公子们,看到朱小宝后也收起了心思。
本以为徐妙锦已是奇才,没想到这位少年更厉害,随口一联就胜过自己苦思冥想的成果。
掌声四起,朱小宝三人这才发现大家都在看他们。
朱小宝愣了愣,问道。
“咋了?”
徐妙锦掩嘴笑道。
“还不是因为你,把大家都比下去了!”
朱小宝不好意思地向众人点头,众人也抱拳回礼。
刚才出联的书生过来,笑道。
“公子大才,是要参加秋闱吗?”
朱小宝点头。
“算是吧。”
书生自我介绍。
“我是湖广黄淮,定居应天,即将参加秋闱,敢问公子大名?”
文人喜欢结交有才之人,希望以后能同榜高中。
“朱小宝。”
朱小宝觉得黄淮这名字有点耳熟,却想不起在哪听过。
黄淮笑道。
“朱公子,希望明年殿试能再相见,别让我失望!”
朱元璋开玩笑道。
“咱孙子明年肯定在金銮殿,你能行吗?”
黄淮自信道。
“老爷子别小看人,我有信心金榜题名!”
朱元璋来了兴趣,问道。
“那咱考考你,圣上每天批奏疏很累,该如何分忧?”
黄淮想了想,道。
“我建议在外廷设一个议政班子,由大学士组成,帮圣上分担。”
朱小宝闻言心头一震,突然想到“内阁”二字!
他这才想起,黄淮正是未来内阁制度的奠基人!
朱元璋皱眉。
“这不会让皇权旁落吗?”
黄淮恭敬道。
“外廷只有议政权,决策权还在皇爷手里,这样皇爷压力小了,也能分忧,两全其美。”
朱元璋眯眼思索,朱小宝赞道。
“黄兄高见!”
黄淮忙说。
“不敢当!朱公子的‘人情厚于天’才是真本事,在下佩服!”
朱小宝笑道。
“希望明年春闱能在皇宫见到你。”
黄淮握拳。
“我一定能去,朱公子也要努力!”
朱小宝点头。
“好。”
朱小宝三人吃饱喝足后,便与众人相互拱手道别。
应天大街上依旧人潮涌动,车马往来不断。
街边店铺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花灯、花树随处可见。
与去年中秋相比,今年的景象更为繁华热闹。
这预示着大明今年在经济民生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入夜,外界的热闹属于他人。
朱元璋和朱小宝心系天下,不便在宫外久留。
与徐妙锦告别后,祖孙二人便返回了皇宫。
因为明日要在武英殿举行定储仪式,今晚需要好好休息。
回宫后,朱小宝先陪朱元璋来到谨身殿,通政司的奏疏早已堆积在此。
望着如山的奏疏,朱元璋幽幽叹气,端起浓茶喝了一口,问朱小宝。
“大孙,你觉得今天宫外那年轻人的建议如何?”
朱小宝明白祖父所指,谨慎答道。
“若真组建这样的文臣班子,虽目前权柄不大,但久之可能坐大,若没有其他势力制衡,此法不可行;若能找到平衡之策,则可考虑。”
内阁制度形成于永乐时期,洪武年间尚不具备条件,没有宦官集团制衡,皇权会被文官削弱。
此时的朱小宝,已经能站在帝王的视角来思考了。
要巩固皇权,就不能让文官独大,需用宦官集团制造矛盾、维持平衡。
皇权统治,不能简单以忠奸划分,必须让不同势力相互争斗,方能彰显帝王权威。
培养宦官需要时间,当时内廷宦官大多目不识丁,永乐时期才开始专门教太监识字。
而朱元璋厌恶宦官干政,在《皇明祖训》中三令五申禁止宦官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