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宝负手经过清承宫时,正好碰到朱允炆出门。
朱允炆一愣,赶紧拱手打招呼。
“大哥。”
兄弟俩并肩往前走,一路上谁也没说话。
朱小宝看起来挺轻松的,朱允炆心里却直犯嘀咕。
大哥前些日子不是说不去国子监了吗?
今日怎的又改主意了?
朱允炆嘴角露出点玩味的笑来。
大哥这是终于知道国子监那些文臣的重要性了?
可之前明明说不去,现在又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大哥?”
朱允炆叫住朱小宝,提醒道。
“国子监在这边,你走错路了。”
朱小宝停下脚步,看向朱允炆道。
“我又不是去国子监,什么路错不错的。”
说完就不再理他,负手往皇宫方向走了。
朱允炆看着朱小宝走远的背影,呆呆地立在原地,嘴角抽了抽,眼里闪过一丝羡慕。
谨身殿外,工部尚书秦放心里有点忐忑。
皇爷单独召见他,不知是要奖赏还是批评。
秦放在心里回想着工部最近的事,除了皇陵和皇宫修建进度慢了点,也没别的差错。
谷大用恭敬地说道。
“秦大人稍等,老奴进去跟皇爷说一声。”
秦放点头应了声。
这会儿,他正默默在脑子里记各地工部的工程进度,准备着皇帝问起来怎么回答。
当官的,特别是当大官的,虽然不用亲自干那些具体的活儿,但得把政务了解得清清楚楚的,当好皇帝和下面官员之间的桥梁。
要是皇帝问点什么都答不上来,那离被撤职也就不远了。
所以他们虽然不做具体的事,压力却很大。
过了一会儿,谷大用出来道。
“秦尚书,请进吧。”
秦放进殿后,立马躬身行礼。
“臣秦放,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面色温和,摆了摆手,说道。
“就别整虚的了,怪麻烦的。”
秦放尴尬地笑了笑,挺直了身子。
朱元璋把手里的纸条递给谷大用,说。
“给秦大人看看。”
秦放疑惑地接过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宜将工部类比户部,诸事做进度表。”
秦放一脸困惑,抬头问朱元璋。
“皇爷,这是何意啊?”
朱元璋笑道。
“等会儿让咱大孙跟你细说,这是咱大孙昨晚提的建议,咱就知道个大概。”
“是。”
秦放弯了弯腰,心里却很震惊。
皇孙昨晚居然在皇爷身边批阅奏疏?
不一会儿,朱小宝人还没到,声音就先到了。
“爷爷早!”
见秦放也在,他赶紧吐了下舌头,改口道。
“孙儿给皇爷爷请安!”
秦放看了,脸上有点不自然。
朱元璋瞪了朱小宝一眼,意思是有外人在呢!
“嗯,不用多礼了。”
朱小宝转向秦放。
“秦大人这是……”
秦放赶紧回礼说。
“臣是工部尚书秦放,参见皇孙殿下!”
朱小宝连忙说。
“秦大人别这么拘着,快起来坐着说。”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
“秦大人,你有什么疑问就问吧。”
“啊?”
朱小宝有点惊讶地看着他们。
秦放拿着纸条问。
“皇孙殿下,工部和户部管的事儿不同,咋能类比呢?”
“这么做,恐怕会把工部的节奏打乱啊!”
秦放说的都是老成持重的话,工部的变革关系到整个部门的运作,不能轻视。
朱小宝想了一下,反问道。
“秦大人,要是皇爷爷想知道地方上的工程进度,比如长城修建、皇城修缮这些,您怎么应对呢?”
秦放很是自信地答道。
“大大小小的工程进度,我心里都有数,不管皇爷问啥,我都能立马答上来。”
朱小宝称赞道。
“秦大人为朝廷劳心劳力,我打心眼里佩服。”
接着话锋一转,朱小宝又道。
“但要是能把地方上的工程,按五清吏司分类,再往下细分到各个州府,把进度、花费、预算这些都列成表格,就像户部的财政报表一样清楚,这样既能把责任分到人,又能让皇爷爷一看就明白,查起来也方便,不是更好吗?”
朱小宝说得很直白,秦放听了,皱着眉头想了想,眼里渐渐有了光。
“不过这事儿肯定得费不少劲儿,就怕手底下人不够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