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全火力覆盖!沈念的《谀臣纵君昏疏(2 / 3)

,需要大量军费,陛下看在此委屈的份儿上,也会同意的,朝廷知晓你的委屈,定会在其它方面补偿的!”

这一刻,戚继光有些心动了!

争对错,将闹得头破血流,两败俱伤。

不如为边境士兵争取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不如以此事为依托为张居正声援,助其早日回朝。

戚继光思索片刻,朝着冯保道:“冯公公,让我再想一想吧!”

冯保当即站起身,朝着戚继光躬身拱手。

“戚总兵,边事宁,内政方可革新,满朝文武能解此局者,唯有您,我期待戚总兵呈递一份令此乱局迅速终结的奏疏!”

说罢,冯保便离开了会同馆。

此刻的他,笃定戚继光一定会依照他所言的去做。

因为戚继光爱他的兵,因为戚继光无比期望张居正早日归朝。

……

十一月二十九日,小万历称要照顾生病的李太后,暂免常朝。

而此时。

坚持上奏,要求对武清伯施以极刑的官员就剩下殷正茂、三法司主官、王家屏,赵用贤、王锡爵、王祖嫡等十余名官员。

吕调阳与马自强两大阁老躲在内阁值房内,沉默不言,处理其它公事。

诸多想在小万历面前表现的官员抓住“临时挪用、受人蒙蔽、年事已高,犯了糊涂,法应兼情”等一系列理由,附议锦衣卫的惩罚建议,要求轻惩武清伯。

这就是张居正不在朝的缺陷。

皇权独大,一部分官员装哑巴,一分部官员阿谀圣意,不怕被廷杖的官员越来越少。

近午时。

戚继光手拿奏疏,走出会同馆,欲呈递妥协奏疏。

他不想此事再闹下去了。

而此刻。

一直监视他的宦官立即前往司礼监向冯保汇禀。

就在戚继光快要走到通政使司时,沈念的一道奏疏使得朝堂大震动。

戚继光看完沈念的奏疏后,愣了片刻,直接打道回府。

沈念这道奏疏,名为:《谀臣纵君昏疏》。

谀臣,指的是所有支持轻惩武清伯的官员。

沈念将这些人全都臭骂了一顿。

让他们看到了什么叫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什么叫做文字如刀可杀人。

沈念在奏疏中,主要表达了三点内容。

其一,为小孝而忘大孝。

一众谀臣主张轻惩武清伯,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武清伯是李太后的亲爹,是小万历的亲外祖父。

沈念认为:小万历对武清伯的孝实乃小孝,对列祖列宗的孝道才是大孝。

而若要行大孝。

就应该遵循列祖列宗留下的《大明律》,对武清伯处以极刑。

一众谀臣,舍本逐末,只为媚上惑上,是为不忠不诚,对不起大明皇家的列祖列宗。

其二,使得君为昏君,国为危邦,罪该万死。

一众谀臣做出错误示范,诱使君王犯错,使得大明边境有战乱之患,大明江山有倾覆之危,此等臣子,全是罪臣。

其三,历朝历代,史上皆无为亲而废义的惩治方法,一众谀臣必将被遗臭万年。

沈念以史官身份,称要将此事记录在起居注中,记录在史书中。

令这些谀臣被后世无数人责骂,让天下人看到此做法乃是宗庙社稷之不幸,亿兆黎民之不幸。

沈念这篇奏疏。

表达的核心是:将这些主张轻惩武清伯的官员全臭骂一顿,统统扣上谀臣的帽子。

本来。

他以为小万历、吕调阳、马自强这三位能掌控朝堂的人,会先解决官员们的争吵与弹劾,让朝堂先恢复正常,然后再处理此事。

哪曾想,这三位主打一个不管不问,让官员们使劲折腾,使劲闹。

沈念顿时忍不住了。

他这道奏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火上浇油。

但这就是沈念的目的。

火上浇油,有时并非对解决问题无益,反而能使得问题迅速走向结局。

而让此事走向结局的办法。

就是小万历与李太后必须站出来表达意见,要么让殷正茂等人妥协,要么他们妥协。

吵一架,辩一场,了解了彼此的底线,没准儿就能让此事结束了。

戚继光选择撤回奏疏,打道回府,就是沈念的这道奏疏让他觉得,坚持坚持,没准儿还会有胜算。

很快。

诸多官员开始写奏疏攻击沈念。

沈念直接放话:写奏疏太麻烦,不如就在票拟司辩论,他愿与所有持不同意见的官员辩一辩,到底谁是贤臣,谁是谀臣。

沈念此举,不是为了与这些人辩,而是等待小万历开口。

官员们听到沈念敢如此大放厥词,当即并未选择直接当面论辩,而是在衙门内思索对策,打起腹稿来。

沈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