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午门前通宵之辩,小万历泪洒议政台(4 / 5)

法令束之,而非依赖某人之威权!”

“权臣擅权,广植党羽,操控舆论。凡有任免,皆以亲疏为断,非论才德;若不阿附,轻则遭排挤,重则被罢黜归家。如此做法,他怎敢令天下人讲学言政?”

王世贞埋怨自己丢官,乃是因没有攀附张居正所致。

听到此话。

申时行欲上前阻拦,王世贞之言已涉及攻击官员私德,且无依据。

然而在他看向张居正的那一刻。

张居正朝其摇了摇头,示意他不用阻拦。

王世贞接着道:“吾以为,朝廷若以法治与吏治为上,立士人风骨,则无惧天下人言,国之政令便可行于四方,社稷自然隆盛……”

王世贞的一番话。

直白来讲就是:权臣张居正实乃社稷之蠹,除掉他,尊崇皇权,施行法治与吏治,则天下可兴,社稷可隆。

他将张居正视为大明当下最大的毒瘤。

沈念对王世贞的这番话,并未曾感到意外。

此人乃是传统的儒家士大夫,遵从皇权,也有济世情怀,且不反对新政。

但他反对权力滥用,认为当下的大明被张居正所控,故而走歪了路。

若去权臣之权,施行吏治与法治,大明朝仍可走向盛世。

他仅仅只是反对张居正,认为罢黜张居正,民间书院与生员言政,自然可以恢复。

大明之官员,如他这样想的,其实不在少数。

这一刻。

所有议政官都看向张居正,王世贞如此直言,张居正自然是正面回应才为上策。

张居正轻捋胡须,缓缓起身,然后走上议政台,王世贞的对面。

他看了一眼王世贞,然后环顾四周。

“吾自辅政以来,以家国大义为念,大明江山为重,所发政令,皆为革除积弊,振兴社稷,无一丝私念。”

“既为国之首辅,又逢陛下年幼,吾只当竭尽心力,隆兴政事,不负君恩,不负万民。”

“考成法,意在整饬吏治,澄澈官场,提高效率。关闭天下书院、禁止生员议政,乃是因天下人心不齐,流言不断,新政举步维艰。”

“至于任人唯亲,天地可鉴,吾选士皆秉持公心,为国求贤……”

有百家议政第二天,议政官们所述说的新政的累累硕果在,张居正根本无惧王世贞这样的指责。

王世贞冷冷一笑。

“张阁老,朝政之事,你真以为自己无亏心之举?”

“吾一片公心,无负陛下,无负苍生!”张居正面色认真地说道。

王世贞看向下方。

“隆庆五年,你私函宣大都督王崇古、大同巡抚方逢时,要求调换朝廷已定的封赠俺答的使者;万历二年,你私函驻守蓟门的戚继光,治河之潘季驯,所言内容不知,但定然是公事;万历三年,你私函顺天巡抚张梦鲤,言说给驿条例,称触犯者甚,交一二典型交差即可……”

“如此,以私函理公务,影响地方官员调动,影响边关军事,可符合我大明律法?可否为独断专行?”

“张阁老秉政,一切机宜皆以书札告之。视朝廷公文于无物,视陛下皇权于无物,算不算犯上?算不算违礼僭越?”王世贞加重了语气。

沈念微微皱眉,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他觉得王世贞会朝着张居正发难,但没想到对方的角度竟然如此刁钻。

以私函理公务,确实违逆大明律法,算得上犯上,算得上僭越。

王世贞举出如此多实例,可见早就调查过。

而今借由百家议政道出此事,是让张居正难堪且无法辩驳。

听到此话。

张居正轻捋胡须,直接干脆地说道:“确有此事。”

“自吾入阁以来,多次以私函将政务下达地方官员。然此为无奈之举,因有些公文经手人员众多,耗时良久且极易泄密,故而便用私函传达,此罪,吾应担之,明日吾便呈递认罪奏疏,以大明律定罪!”

“此罪,吾已认之,后续定会给大家一个交待,然而此事与民间书院、生员议政无关,诸位可自行辨别,接着议政吧!”

大家都没有想到,张居正竟然如此果断地承担了自己的罪过。

此等罪过若属实,张居正定然是要提前致仕的。

王世贞不由得大喜,当即道:“吾非逼张阁老致仕,只是国权不可专治,若张阁老还权于陛下,还权于百官,则我大明盛世隆业可成也。”

此刻。

吕调阳、张四维,还有六部六科的官员都面色阴沉,恨不得掐死王世贞。

张居正若真因此致仕。

此次百家议政的后续策略,无人敢做,甚至新政都将夭折。

他们只看到张居正拥有的权力,却未曾看到张居正担当的责任。

一旦张居正离朝,当下没有一人能够扛起大明的天下。

但这番“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