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待一日,大家都有可能被弹劾。
京师百官,惧海瑞如惧虎。
另外,海瑞定然是一身布衣,只身进京。
当下的京师,可能已没有多少人能记得他的相貌,故而才无消息传出。
沈念知晓海瑞已经抵京后,准备去拜访一下他,然后与他商量一下,能否参与百家议政。
海瑞是传统的士大夫官员。
他在程朱理学的教育环境下长大,恪守三纲五常,但为人处世又遵循心学的知行合一。
海瑞最崇拜的人,是太祖朱元璋。
他认为当下官员嫌弃俸禄太低,是因私欲太盛;他认为当下朝堂民间的一切丑恶错误,皆是因人们没能遵从圣人与祖宗的教训。
他很传统,但也支持张居正的考成法与一条鞭法。
不过他眼中的朝堂百官,没有一个可称为正人君子,包括张居正。
何心隐、李贽等人反对皇权专制,反对程朱理学,反对律法太严,是因朝廷虚伪者太多。
若他们碰上海瑞,绝对会被驳斥得哑口无言。
尤其是李贽。
他与海瑞俨然如一阴一阳两个反面,但他是月亮,而海瑞是耀眼夺目的烈日。
海瑞朝着众人面前一站,便是道德标准,便是大明律,便是三纲五常,便是大明的祖宗之法。
目前,沈念还未向内阁请求海瑞参与百家议政。
一方面是内阁不一定会同意,另一方面是他要先征求海瑞的意见。
内阁不同意,是因海瑞一旦张口,可能怼的不仅是异端,还有满朝的士大夫官员。
在海瑞的眼里,当世与朱元璋的洪武之治相差甚远,朝堂中,到处都是法令、祖制、道德的漏洞。
而沈念想先要征求海瑞的意见。
是因海瑞当下已是一位六十三岁的老人,身体情况如何还未可知,若身体不行,便不能将如此巨大的重担压在他的身上。
……
近黄昏。
沈念来到了都察院,告知前厅文吏,欲拜见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海瑞。
不多时。
那名文吏便小跑着过来,道:“沈编修,海佥院(佥都御史的尊称)请您进去。”
随即,沈念走进了海瑞的公房。
他在门口就看到了坐在桌前翻阅文书的海瑞。
两鬓花白,脸庞削瘦,眼眸深邃,坐姿尤为端正,就像一块带着棱角的石头。
“翰林院编修沈念,参见海佥院!”沈念躬身拱手。
海瑞放下笔,站起身来,打量着沈念道:“果然是文如其人,好风姿!好风姿!”
紧接着。
二人坐在一旁的茶台前开始闲聊起来。
海瑞看上去比沈念还要激动。
他先告知沈念,当时为沈念写信的缘由,然后便开始聊起了当下的朝事。
海瑞自在吏部报到之后,便将一系列关系山西的政事、军事、商事等文书,全都找出,细看起来。
二人相谈甚欢。
沈念能够看出,他来都察院的两日,应该没有什么官员理会他。
大家都在躲着他走。
沈念见海瑞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不由得入了正题。
“海佥院,可愿参与重阳节的百家议政后,再行前往山西?”
海瑞想了想,然后微微摇头。
“老夫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没多少人愿听老夫讲话,不如早早去巡视山西!”
沈念看到海瑞的眼神里闪过一丝落寞,顿时明白了他的心思。
海瑞入仕多年,怎能不知巡察山西,彻查晋官、晋商勾结之事,乃是得罪人,有可能被人诬陷导致晚节不保,甚至丧命的事情。
对此,他无所畏惧。
但他知晓。
朝廷只是将他当作一把剑,一把需要时抽出,不需要时立即入鞘的剑。
他怕将自己满肚子的不合时宜道出,朝廷会直接将其罢黜,将巡视山西的差遣也丢了。
沈念看向海瑞。
“海老,朝廷命您巡视山西是为了新政,朝廷举行百家议政也是为了新政。”
“您来京师的这几日,应该能够看到很多人眼里是没有朝廷的,是想要打败朝廷官学的,很多书生士子没有大局观,他们眼里的民,只是读书人,而朝廷心中的民,您心中的民,是我大明的所有人,我希望您在,有您在大明律便能稳,三纲五常便能稳,当下的新政便能稳!”
“您是知道的,讲学无法治世,道德无法治国,没有朝廷法令的制约,大明将礼崩乐坏,将有倾覆之危,目前的新政,或许在您眼里仍有诸多缺漏之处,但其却是能渐渐兴盛大明的,希望这次百家议政,您能站到前面,哪怕只是站在那里不说话,也将对新政大有裨益。”
“只要您能同意,我便向内阁请求。至于巡视山西之事,晚半个月也没有问题!”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