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超乎预料的编制(7月2600月票)(1 / 4)

硅谷将这次会议称之为移动信息时代的开端。

唐文仅仅将未来掀开一角,就向他们展现了移动互联网生态的无限可能。

实话实说到现在pc的普及还没有做到根本改变普通人的生活,即使在老米也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象征,但归根结底——是门槛太高了,接触的群体太少。

现在的电脑可不是傻瓜式操作,绝大多数用户用的其实是彩色dos系统,记不住指令压根什么都做不了,电脑只有在专业领域经过培训后才能发挥显著作用。

mda显然颠覆了这些,它的用户群体一开始就直接下沉到底,这意味着毫无门槛的市场,资本当然看得见其中的潜力。

mda联盟内的科技巨头被唐文卓越的远见和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投资方则更在乎其潜在的盈利面,至于联邦当局也愿意为这种跨时代的全新社交方式投资。

第二场会议时唐文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提出制定mda基本规范,从cpu算力、架构、通讯协议、数据输出接口等等。

这个时代的硬件架构还没被兼并到几乎只剩下x86和arm,几乎每家厂商都有自己的架构,本子甚至还有自己的全套电脑产业链,从架构到芯片到系统一应俱全。

经过了反复的试探和磋商,mda联盟决定共同以功耗低的精简指令集risc架构为硬件基础,但各厂商可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这基本与当前的掌上电脑路线相符。

其他例如内存类型、存储方式、总线协议等也基本套用当代流行配置,又规定了最低拓展接口数量等等。

硬件部分达成共识很快,但到了软件联盟内部就一片混乱:

微软直接表示使用专门开发windowsce通用平台,结果立即遭到大量反对,像ibm、惠普、戴尔、摩托罗拉之类大厂都有各自的独立系统,甚至苹果也认为wince系统太烂。

经历了长达三天的谈判,最终系统方面也没有达成共识。

大会在唐文的忧心忡忡(存疑)中只得允许各厂商独立开发系统,那软件自然也得各自一套。

唐文仔细数了数,发现未来至少会有7到10种不同系统的mda。

这真是……太棒了。

通过持续四天的高强度会议,第一代mda的性能规范已经出炉:

cpu使用risc指令集,并全面给予32位开发以面向未来;

通讯使用的wifi基带直接一步到位支持5mbps下载速度,采用2.4g频段;

搭载尚处于发展阶段的电子陀螺仪以实现手持方向校准,内置gps芯片;

必须配备彩色屏幕;

必须使用全图形操作窗口以便入门学习;

搭载非易失性存储器(此时大部分掌上电脑没有永久存储器(即存储器,断电后就丢失数据));

搭载全字母键盘或支持手写;

需便携到能轻松揣进口袋;

搭载1万像素以上摄像头,可上传图片(非强制标准);

开启背光下使用时间不得少于3小时(非强制标准);

……

亲自参与完标准制定后唐文已经明白第一代mda至少领先时代2至3年,也许可以想办法搓出十几台吗,但肯定不具备量产可能,至少千禧年之前都困难重重。

然而这还是他稍微压制的结果,一堆科技公司还嫌弃不够想继续加码呢!

唐文只能被迫又制定一个第二代mda标准,随意扒拉了一些初代功能机的参数写上去才让所有人满意。

制定完mda标准和指出下一步方向后,联盟内的厂商就赶紧埋头搞机,都打算一鸣惊人改变时代。

然而唐文却没有空闲,直接被肯纳德拽去花生屯,说什么大统领要求他在那里再召开一场关于wifi的会议,规范试验用的通信基站标准以及将试点区域确定下来。

……

mda联盟并未将会议内容藏着掖着,而是将其归纳总结,和mda一二代标准一起广而告之,在媒体上大肆宣传。

毕竟这个时代mda联盟基本就代表了整个互联网和技术前沿,压根不怕其他同行追赶。

事实也的确如此,米国的民众都为mda率先在商业区展开试点的构想感到震撼,并且迸发出各种脑洞想象用在社区、工厂、球赛等等场景,一起做着未来梦。

而同样具备不弱基础的欧州和本子则倍感压力:

第一和第二代mda标准公开后,他们立刻先从其性能开始分析,发现其虽然远不如pc,但pc能干的活例如发邮件、即时通讯等等全都能干,普通人用这些就够了。

如果mda真的出世,很可能会直接覆盖掉pc市场,并实现唐文去年所提到的虚拟经济,硬生生催生一个新的信息时代以及上万亿美元的市场,整个米国将依靠强大的基础设施以及高素质人群完成这场革新。

而除他们以外欧州虽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