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尚书疏证》全文大约40万字。
因为版本不同,字数也不尽相同。
原作者阎若璩其实并没定稿,通行版的《古文尚书疏证》不过只有八卷。
后来阎若璩的孙子阎学林搜集祖父的遗稿,刊印了补足本,共有十二卷。
但是阎学林有点菜了,他补足的四卷和祖父的原本差距太大,因此,在后世,最权威、最通行的,还是八卷版《古文尚书疏证》。
周硕选择的是由中华书局点校的版本,全文共38万字。
除去自序和附录中不该有的内容,至少也有37万字。
周硕大约花了半个月,才把他写了出来,交给了自己的导师刘清澜教授。
刘清澜花了足足两天才看完了这本著作。
看完之后,刘清澜不由得长长吐出一口气:“学术界将要地震了……”
刘清澜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把这本专著交给文学院院长陈观堂,而是拿给了师兄王立元看。
王立元看完这本专著,不由得泪流满面:“祖师爷保佑!我们这一派,终于又要在师弟手上大兴了!”
这可不是这可不是王立元在夸大其词。
而是必然。
周硕的《人间词话》本就属于文学批评理论的前沿成果,单靠这一部著作,就可以衍生出无数专业论文。
更别提这一本《古文尚书疏证》,如此鸿篇巨著,更是不知道要从中衍生出多少篇高质量的考据论文,养活多少博士硕士了!
而要从这两部专著中寻找新的课题,让谁来指导能超过周硕这个原作者?
……
刘清澜把周硕的新“论文”送到院长办公室的时候,陈观堂正在喝茶。
见刘清澜来了,陈观堂不由得笑了一声:“刘教授来了?真是稀客呀!不知道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当然是我学生的风。”刘清澜一笑,“诺,周硕又写了一本专著,想用它同时直接申请硕士和博士学位。”
“嗯?周硕又有新成果?”陈观堂一听是周硕的专著,马上来了精神,但听到周硕想同时申请硕士和博士学位,还是有点迟疑,“直接拿两个学位?这可不太好办呐!”
上次周硕用不符合论文规范的专著申请学士学位,都有人从中阻挠,这次凭借一本著作就申请两个学位,阻力只会更大。
“其实他还年轻,,不要那么着急的……”
陈观堂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刘清澜打断了:“我建议你还是先看看这本专著再说。”
刘清澜将打印好的《古文尚书疏证》放在桌子上,陈观堂拿起来一看,一眼就看到了封面上的“古文尚书疏证”几个大字。
“疏证?考据学派的东西?”陈观堂一惊,“周硕这次都的步子,跨得可真够大的!”
疏就是解释,证就是证明,所谓疏证,就是一种通过广泛搜集证据来对古籍文本进行阐释、考辨和证明的研究方法。
这是考据学的专有名词,陈观堂作为文学院院长,当然不可能不知道。
陈观堂翻开书,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密密麻麻的古文。
“……”
这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期间陈观堂甚至拿出了书架上的一些书,查阅起来。
当他看完这部38万字的文言学术专著之后,已经完全说不出来话来。
……
(差三千字,明天尽量给大家补,明天事情挺多的。o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