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古文尚书(1 / 2)

(昨天欠的四千字已经加在237章了,查资料差的脑阔疼)

在这段时间里,周硕当然也没有闲着。

周硕首先把《万历十五年》写了出来,并且这本书已经交给了华夏书局,和他们谈妥了版税,准备出版。

这本书虽然语言十分平实,也很浅显易懂,也很有趣,但毕竟是专业的史学研究著作,因此它的可读性,比《明朝那些事儿》就差了不少。

因此,这本书的受众群体,自然也要大大的缩水。

只有那些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才会对这本书感兴趣,至于普通读者,对这本书的兴趣一般不会太大。

即便周硕有着非常庞大的读者群体,但这些读者也未必会买账。

但这本书又不得不抄。

如果说之前的《明朝那些事儿》,让周硕勉强算是踏入了史学界,为历史通俗读物的繁荣做出了那么一丢丢贡献。

那么,《万历十五年》,就可以让周硕在史学界站稳脚跟,让所有人承认他在史学研究上的成就,拿掉他身上史学研究“玩票”的标签。

以后有人编写他的百科,里面一个“著名历史学家”的称号,肯定是跑不了的。

那么这本书的影响有哪些呢?

一、原作者黄仁宇是独创的“大历史观”,开创了历史写作的新范式。

二、打破了学术与大众的壁垒,推动了“公众史学”的发展。

三、深刻重塑了人们对明朝及中国帝制晚期的认知。

(详见相关论文)

总而言之,这部作品是近代史学界少有的开创性历史学术著作,可以为周硕的履历,增加上浓墨重彩的的一笔。

基于以上种种考虑,周硕并没有把它放到网上连载,而是让擅长出版学术专著的华夏书局直接出版。

这部作品发布之后,果然如周硕所料,并没有在普通读者群体当中引起太大的反响,反而是在历史学界和历史爱好者当中,引发了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和激烈的讨论。

与之前作品面向大众的定位不同,《万历十五年》精准地命中了它的目标受众,在学术圈和深度历史爱好者中激起了深层次反响。

史学界的反应尤为热烈,许多学者最初是因周硕的名气而翻阅此书,随即被其独创的“大历史观”视角所震撼。

这种将宏观历史结构与微观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为明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启示。不少青年学者甚至将这本书视为研究范式的转折点,开始在论文中引用其观点和分析框架。

与此同时,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解构式分析在知识社群中引发了热烈讨论。

海瑞不再是传统认知中简单的清官符号,而是制度困境中的悲剧性人物;万历皇帝也被重新解读为帝国体制下的囚徒。

这种颠覆传统认知的人物剖析,让众多历史爱好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认知体验,各大知识分享平台上涌现出大量解读文章和讨论帖。

一位历史学界的泰斗级人物,社科院明史研究所的资深教授,在学术年会上公开评价道:

“周硕同学的这部《万历十五年》,可谓近年来明史研究领域最具启发性的作品之一。它跳出了传统叙事的老路,为我们理解晚明社会提供了一把关键的‘钥匙’。虽然书中某些具体结论或许还可商榷,但其提出的‘大历史观’和研究视角,无疑具有开创性意义。”

另一位知名大学历史系主任则在专栏文章中写道:“这本书最可贵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严谨的学术思考与公众的历史认知。它证明了深刻的学术著作同样可以拥有广泛的可读性和影响力。周硕先生不仅是个讲述者,更是一位思考者。”

当然,学术圈内也存在一些批评的声音。有保守派学者撰文指出,书中为了论证宏观观点,对部分史料的选取和解读“显得过于大胆和片面”,认为其“叙事性有时压倒了实证性”。

然而,即便是这些批评文章,也首先承认了该书带来的巨大冲击和讨论价值。

——能引发如此规模的争论本身,本身就证明了这部作品不容忽视的分量。

……

学术界的讨论和关注,从一开始就在周硕的预料当中,因此他将作品拿出去之后,就没有在过多的关注。

他要趁着这段时间,把他的论文也写出来。

周硕在京大,本科自学两年,修够了学分,拿到了学位。

本科毕业到现在,又是一个两年,他再次修满了学分。

这一次,周硕不打算再继续读了,他打算一次性同时申请硕士和博士学位。

我一个高考就能写出《滕王阁序》的少年,本硕博连读四年,就拿到了学位,这很合理吧?

简直太他妈合理了!

周硕为此,特意拿出了考据学的重磅研究成果——《古文尚书疏证》。

《古文尚书疏证》是清朝考据学派先驱阎若璩的作品,以极其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