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功德治国(1 / 2)

了解完离京近况后,南奕当晚在洛宅设了小宴,邀坎朝使者石洛夫赴宴。

宴席上,南奕与石洛夫正式敲定了授权契约,允许石洛夫引进其,于坎朝境内刊印分销。

此事,双方早在七月,便曾有过洽谈。

只是彼时,石洛夫还欲捞取好处,想要索取南奕一道真气法脉的源武者之位。

南奕不应,只肯将金轮法王之名姓,定为石洛夫,为其提供些许名望加持。

念及《大离双龙传》尚需润色精校,石洛夫推说暂且观望,未即大张旗鼓结契授权。

不过,石洛夫虽未结契,却也提前与石州各书行透了口风,定下初步意向。

如今,南奕剑斩离皇,几近成为大离国师,更与坎朝定下武斗约战,正是名声大噪之时。

哪怕只是简单将其引进,亦能在坎朝激起广泛关注。

而石洛夫身负金轮法王马甲,能从中分润名望加持,自然有意推动此事,不欲再做耽搁。

眼见南奕相邀,石洛夫立即赴宴,自南奕手中拿下分销正式授权。

然于南奕而言,单纯分销,不过小事。

借此手段张罗布局,设法在坎朝扎下一枚钉子,化作自身立足坎朝之依仗,方为要事。

坎离之间,国情迥异。

大离国体,介乎于分封制与君主立宪制之间,允各郡自治,仅以税金收缴与金、银元拨付,节制各郡。

但通常而言,只要不过多干涉各郡内部事务,离皇一道谕旨,大抵还是能指挥得动各郡郡守。

而坎朝,却类似于彻彻底底的分封制,不得中央集权。

各州州牧,听调不听宣,仅在名义上尊奉坎君。

除非涉及国事,否则坎君很难以行政号令干涉雷州以外的其他州县事务。

但这并不意味着,坎君就完全没法影响其他州县。

正所谓“财可通神”,纵使行政手段不便,亦不妨碍金融手段化作无形大手,干涉各地事务。

当然,梵法不可沾染铜臭。

是以钱币之流,在坎朝称作“功德”。

南奕为北上坎朝做准备,特向洛家讨要了关于坎朝情况的介绍资料。

某种意义上,坎朝的治国之策,可称作以功德治国。

坎朝子民,人手一簿,号曰“功德簿”。

其形若玉牌,乃自簿曹申领而来,既是个人户籍名牌,亦是钱款账户。

——或者说,就是身份证与信用卡的结合体,类似于校园一卡通的坎朝功德簿。

平日里一应交易,悉凭功德簿记之。

待到月末,则统一清算,销去旧账。

若一时功德不足,可申请分期清算;若遇急事,亦可找一些大伽蓝,凭抵押之物预支功德。

而预支功德或分期清算所生利息,,则唤作“福报”。

若要南奕评说,坎朝风气总结起来,便是“功德深厚、福报连绵”八字。

贩夫售货,货款两讫,绝无赊账拖欠,乃至赖账不还之忧。

百姓购物,先享后付,绝无囊中羞涩,以至于与心仪之物失之交臂之憾。

如此社会风气,怎能不谓之“功德深厚”?

至于功德透支过多、无力清算之况,在坎朝并不算要紧事。

盖因梵法慈悲,若劳作所积功德不足以清算销账,亦可至挂账伽蓝处,面朝香坛诚心敬奉,贡献香火信力以折算功德。

可以说,慈悲梵法笼罩之下,只要能贡献香火信力,再是好逸恶劳之辈,也不会在坎朝冻饿而死。

此等慈悲,于凡人而言,足可谓之“福报连绵”。

而在这种“功德深厚、福报连绵”的风气下,坎朝之人,不论凡夫俗子还是修士法师,皆习惯了先享后付、共享服务、功德借贷等形式。

普通凡人,不事劳作时,尚且只能以香火信力折算功德。

而小有机缘,得以入修行门径的沙弥、比丘,更是能以舍利为凭依,直接租售自身元气,以换取功德。

然则言归正传,坎朝以功德治国,自然不会只有一个功德簿。

除去人皆有之的功德簿以外,坎朝还有一功德林。

所谓“功德林”者,既是坎朝皇室名下一灵境,亦是坎君统御诸州之秘钥。

气体魂心四相中,坎朝修士,归于气修。

而气修欲证混元一气,讲究一气贯之,能集众人元气于一身。

但大部分底层修士,只能将自身元气对外租售,化身“充气宝”。

唯修有所成者,方能采集他人元气存于己身。

然天南海北,该如何集之?

答案便在“功德林”。

“功德林”者,林中无树,唯见碑林耸峙,一碑即一道场。

举凡修士,修有所成,名望足够,即可以自身道行为引、诸般产业利源为凭,于“功德林”中“功德化形”——即立碑设下伽蓝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