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撤离现场!立刻撤离现场!!!(2 / 3)

小,湮没在挖掘机的轰隆声里,渐渐消失不见。

沈乐会心一笑,和他们一起埋头苦干。这个探方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只要垂直挖下去,下面就是瓷器。

奈何他的感应能力,并不能直接拿出来显摆,也不能指给导师看:

“这里,这里,这里和这里是瓷窑,这里是灰坑,这里是放碎瓷片的地方,这里是窑工住的地方……”

所以,等挖掘机干完了活儿,眼看个别地方已经有一丁点儿、一丁点儿的文化层裸露了,沈乐就卷起袖子,和师弟师妹们并肩干活。

确切地说,是师弟师妹们各守着一块地方,努力挖掘,沈乐守着分给他的那个方块,努力假装挖掘:

铲子下去,热流鼓荡,冲进泥土。然后,整片泥土轻轻震荡,翻卷,以一种违反牛顿三定律的方式,悄然松软,扬起。

沈乐需要做的,就是假模假式地一扬铲子,然后弯腰,捡起一片瓷片:

“这里有发现!”

“这里也有!”

“这里也有!”

别人辛辛苦苦,又要努力刨地,又要当心铲子碰碎、碰断了文物,半蹲、半跪在地上,一会儿功夫就汗流浃背。

沈乐轻轻松松,眼看着他负责的那个方块,一会儿就下去一层,一会儿就下去一层,不到半个小时,已经比其他人那边,深了十几厘米……

这样的工作速度,看得一起干活的几个同学一眼一眼,不停地偷偷瞟他。老教授见不是个事儿,伸手向他招了招:

“沈乐啊,过来。到这里来开一条沟,垂直向下——”

沈乐飞奔过去。铲起铲落,没多久,山坡边缘,一条长三米,深达四米的深沟,就出现在师生两人面前。

老教授满意地看着平整如削的土面,点点头,往前一指:

“这里不同的土层,你分辨得出吗?”

“啊这……”

沈乐差点儿五官纠结在一起。12平方米的切面,他用尽全力,也只能看出三层:

上面一层浅色,当中一层深色,下面又是一层浅色。但是,都不用去回顾教科书上的内容,光看老教授的脸色,沈乐也知道,这种答案肯定不及格。

他只好硬着头皮往土层上指:

“这上面一层黄色的,应该是自然层,是两侧山坡冲刷下来的沙土……

这些红,呃,红褐色的,能看到夹杂的瓷片,应该是文化层,最下面应该是生土……”

老教授无奈地摇了摇头。他索性吹了一下哨子,把所有学生集合过来,从年资浅的到年资深的,挨个儿点名,让他们分析这里的土层。

最后,摸出激光笔,在切面上弯弯曲曲地勾勒线条,讲给学生听:

“你们看,这里的土层,其实应该分为七层。第二层,红褐色,土质坚硬,包含物较杂乱,有少量的窑渣、红烧土块、砖块等,这是现代耕作的扰乱层……

第三层,颜色比上面要深,是深红褐色,土质整体比较松软,这里要注意和上面一层的区别……夹杂有大量的窑渣,红烧土块和一定数量的瓷片,窑具……

第四层,颜色、土质和上面一样,但是大家看,这里是比较纯净的瓷片和窑具堆积,这一点就和上面不同……”

沈乐只能看出来三层的地层,他一口气讲出来八层。讲完了,声音高高扬起:

“大家都来看一看,把区别记在心里!”

学生们挨个儿上前,仔细看,伸手摸,掏出手机拍照,摸出笔记本画画。沈乐落在最后一个,比他们还多一个动作:

双手按在一层层土坡上,闭上眼睛,调匀呼吸,展开精神力。用尽全部心神,去感受这些土层的呼吸,去感受它们的脉搏,去倾听它们,从远古时代传来的声音……

“我……感觉……我有点明白了……”

他一点点感知,一点点记忆。先前精神力散开,“看”到的瓷片、窑具、烧过的泥土、砖块,全是星星点点,全都是孤立的;

而经过老教授的梳理,经过老教授指着实物,手把手的教导,他“看”到的内容,渐渐成了一层一层,相互叠压,相互交错的土层。

又倾听了一会儿,整个瓷窑的结构,在他的感知当中渐渐成型:

这里是炉膛里已经熄灭的烈火,这里是沉寂了千百年的炉灰,这里是被砸碎的瓷片,这里是烧过一次,就再也没有用处,被弃置在土坑里的窑具……

“我觉得,我有点搞明白了……”

他轻轻叹息。睁开双眼,一跃而起,继续开始干活。心里有了数,手里就有了方向,一铲一铲抡得飞快。

没过多久,身边就堆起了厚厚一叠各种瓷片、砖块和窑具,不得不停下来分拣:

“这块像是瓶口、这块像是瓶底、这块、这块、这块……”

完了,完全认不出了……

“先别急着辨认瓷片!那是后面的活儿!先挖,挖完一个个登记,接下来才是辨认的事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