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徐州城下(3 / 3)

如果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常凯申暗中给自己开的口子。

即便作为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但也不得不关注底层百姓的悠悠众口。

现在淮北大捷都快要被外界媒体,吹成古今第一大捷。

虽然有很多夸大成分,但舆论的势头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百姓又不是历史学家,没精力去考究,这到底是不是古今第一大捷。

他们只知道,现在这个关头越能打仗的将军,越能保护他们安安稳稳的活下去。

至于军官,心思就更加活泛了。

倘若指挥出了这样的大捷,都得不到封赏。

那其中必有缘故。

地方军出身?还是因为什么?

一旦军队中出现了这样的思想苗头,那以后像韩复榘这样的逃跑将军,恐怕肯定会越来越多。

中央政府都没拿他们当人,还搁着买什么命?

尤其是在华北伪政府甚嚣尘上的关头。

常凯申想要消耗杂牌军不假,但也希望他们死的有些价值。

防备之心依旧没有消退。

华北战斗群的编制依旧没变,新编第一军团也是临时编制。

王奉坦然接受。

也好,临时编制没那么多拘束。

更用不着重庆政府拨发军饷,长治地区工业蓬勃发展,军队规模尚未超出承载能力。

他得让手下的弟兄们知道。

拿到手的军饷和抚恤金,是谁发出来的。

王奉将文件折好:“那就多谢李长官栽培!”

李宗仁挥挥手:“举手之劳,无妨!”

车队快速向前,谢尔盖率领着一众卫兵,在后方骑马跟随。

很快就进入了徐州城。

刚下车,便被拉到了一众记者面前。

面对下方这么多镜头,和混乱到根本听不清的记者问,王奉头都大了。

还不如曼丽小姐专访

简单说了几句场面话后,他将赵方远喊上台前,自己匆匆离场。

晚上还有一场庆功酒会。

说是庆功会,其实就是一群在城中闲来无事的军官,借着这个机会来攀炎附势。

第五战区兵力紧张到这个程度,真正意义上的军官,早都领兵前往各地抗击日寇了。

哪怕是没有兵权的参谋官,也都窝在长官部里处理军务。

大敌当前,怎么可能有这闲情雅致。

等处理完一切,王奉回到住处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

赵方远像个勤务兵一样,端着洗漱用的水盆进来:“长官,我给您放这了。”

王奉点了点头,庆功会上他没怎么喝酒,现在一点醉意都没有。

“长治的情况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电报送过来?”

赵方远摇摇头:“后方局势目前趋于稳定,前线大仗没有,但小摩擦不断,互有胜负。”

“倒是八路军,动作很频繁。”

王奉来了兴致,拿起毛巾随便擦了一把脸:“什么情况?”

“详细说说?”

赵方远:“长官您还记得,之前在柏木井,和咱们并肩作战的那个八路军新一团吗?”

王奉点了点头。

当然记得!

李云龙的部队嘛!

见自家长官还有印象,赵方远继续说:“两日前,这支部队在日军后方执行破坏铁路线任务,但遭遇日军包围,损失惨重,整个团被打没了一半。”

王奉咋舌。

全团损失一半,已经到了伤筋动骨的程度。

也是难为李云龙了。

现在的日军,和40年的日军可不一样,兵锋正盛,哪怕第108师团是乙种部队,作战能力也相当强悍。

倒是八路军,还没在敌后根据地扎稳脚跟,一直处在饥寒交迫,缺枪少弹的阶段。

绝大部分战士都是穿着单衣过冬。

况且李云龙是庄稼汉出身,指挥作战主打一个兵行险着,出奇制胜。

既然带上了一个“险”字,就意味着高危险,高回报。

胜败乃兵家常事,强如拿破仑,也有遭遇滑铁卢的时候。

王奉想了想:“后方部队换装,剩下来的武器还有多少?”

赵方远摇摇头:“长官.这我真不知道。”

王奉:“告诉宋文杰,把退下来的那批步枪,给川军兄弟和386旅送过去。”

“不管怎么说,长治是咱们的大后方,也算是尽了地主之谊!”

赵方远敬了个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