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淮阴韩信(2 / 3)

秦帝子婴 素裳心影 5638 字 11天前

手下有数十游缴负责治安、盗捕之事,完全没有一兵一卒。

带大军前来,只不过为了接收的更顺畅一点,防止意外罢了。

一路上子婴仿如游历山水一般遇城收城,没有遇到丝毫的抵抗,这一日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淮邑古城,同其它的城池无二,秦军大军一至淮邑令便立马举城投降。

山北水南为阴,淮邑城位于淮水之南,故又名淮阴。

拿下淮阴,子婴并没有急着率军回返与王翦一同攻略越人,而是暂时在这里驻扎了下来。

提到淮阴的名人,自然不能不提到韩信。

汉初三杰、兵家四圣、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重重称呼不一而足,也足以见得韩信此人用兵之神。

然而不过掐指一算此时韩信应该差不多快九岁了吧……

不过既然来了淮阴,自然应该见一见这个以后的兵法大家,能够结个善缘也是好的。

在淮阴的第二天,韩信便穿上一身便装,带着夏可和雪姬二人,来到了淮阴城之中寻找韩信的踪迹。

只是子婴搞不明白的是,这十二个字到底有什么含义。

“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

弄清楚了碑上所写的文字,王翦也对这段文字的含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去找几个当地人过来。”王翦命令道。

不一会士卒们便带了一个当地的老者来到了此处。

“敢问老丈可曾认得此碑?”子婴出声询问道。

秦军到来的消息,周边城邑早已传开,这老者看子婴的穿着所站的位置,心中也明白,此定乃秦军之尊者。

当下不敢迟疑,凑到前去,仔仔细细的看了下这古碑。

看完之后小心翼翼的行礼说道:“还望尊上恕小老二眼拙,吾在此地生长已逾五十载光阴,从未见过此碑,碑上之字吾不相识,亦不知此碑为何人所造。”

“不识也就罢了。”一个乡野之民,子婴也本来就没报多少希望能够给出答案。

“这座小山有什么说法吗?”子婴继续问道。

“回尊上,此山乃惠山之东峰,自周平王东迁于雒,此山遂产铅锡,因名锡山。昔年为争夺此山所属,周边诸国为此山征伐不断。数百载来,取用不竭,不过近年来出产渐少,乃至于绝也。”

说到山的来历,这老者一口便回答了出来。

“赐老者十金,将其送还家中。”子婴命令道,自有亲卫给老者取来赏赐送其回乡。

老者一走,子婴王翦略一对视,王翦叹道:“此碑出露,天下从此渐宁矣!岂非古人先窥其定数,故埋碑以示后乎?今后当名此地为无锡。”

“不若以此碑,遣使送反咸阳,贡于君王以示王上声威。长安君以为若何?”王翦面向子婴询问道。

“大善!”

这老者说完,这碑的来历子婴也已经大致猜出来了。周平王之时发现的这座锡山,要知道锡可是冶炼青铜器的重要添加金属之一。

这在以青铜器为主要兵器的春秋初年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军事物资,引发周边诸国争抢混战也是再正常不过,这正是“有锡兵,天下争。”之意。

围绕此地展开战争,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当地居民,他们渴望哪一天这里的锡能够开采干净,好还给他们一个安宁的生活,这便是:“无锡宁,天下清。”

由此这方古碑应该是当时的居民们埋在此处的,反映自己美好愿望的一个产物,当然也有可能与巫术一类的原始信仰有关,希望借此碑的神力清楚掉当地的锡矿。

王翦见多识广,自己都一看便联通起来的事情,他不可能看不通透。唯一的解释便是这老头揣着清楚装糊涂。

想要把这方古碑当做后世一些人造的,彰示四海升平的祥瑞一般,进贡给秦王。

要不然上哪找这么凑巧的事。

以秦王赵政的智慧,自然也不会真的以为是苍天之示,然而即便如此,他也必然会将这块古碑之文大书特书,以彰显秦一统六国乃是苍天之意。

当下王翦便派人将这一古碑,并碑上并碑上文字,及此碑来历为文一同送至咸阳。

想必如何将这碑文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咸阳那边的满朝文武自然会运作得极为出色。

此事过后,秦军继续南下,很快便平定了会稽一带,然而再往南便是闽中东南山地一带的越人部落了。

越国曾一度极为强大,势力最北曾经达到齐鲁一带,然而越王无疆兵败被杀之后,越国便立时分崩离析,各个部落竞相争夺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散布在如今浙江福建一代的沿海地域,各不相服。

后来楚国也不过是在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下,名义上降服了这些越人部落,与其互通有无,但实际上对他们的控制力微乎其微。

而王翦并子婴也准备运用楚国的方法,对越人实施以恩威之策,希望迫使越人降服。

毕竟东南山地一带不似如今,在战国末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