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赤字发展(1 / 2)

当然,明智的统治者不能仅仅关注这些表面上的变化,更应注重生产力的提高。

而在这个时代,最主要的当属农业生产了,也就是所谓的第一产业的。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时代这就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而且现实来说,碍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这是必然因素。

便是刘禅鼓捣出一些先进的农工工具,也只停留在农耕阶段。

冬日历来是农业生产的某种禁区,自商周以来千年如此。

作为典型的农业社会,一旦进入长期无法进行农业生产的时期。

乡野之间就不免显得凋零萧索,大片大片的荒原无人问津。

便是进山打猎或砍柴的,也只是很少数的老手会去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山池湖泽乃是皇帝是的私产。

以前归九卿之一的少府管理,现在归东厂管,收入归皇帝的内帑。

这也是后世许多皇帝喜欢派遣太监监管这些产业的原因。

这一刀砍下去,原本圈占山林的那些世家豪强,几乎是伤筋动骨。

但他们不敢动,除非他们愿意跟东厂掰掰手腕。

稍一打听就知道,东厂的头头是黄皓,名声不咋地,但是就是屹立不倒。

而且长安第一个竣工的官僚建筑是军营,第二个就是长安天牢。

所以,豪强大族们都很老实,没有敢站出来反对的。

朝廷丈量田亩,可不光是丈量耕地,山川湖泽也在同步进行国有化。

当然,朝廷掌握在手里的自然是那些有矿产资源或大量渔业资源产出的那一批。

就目前的勘探手段,自然是有大量纰漏的,但没关系,凡是发现的矿产资源都是国家的。

剩下的则是放给百姓使用,但他们需要根据估值进行承包。

承包的价格很低,毕竟刘禅没有足够的人力去开发这么多的资源,因此还是鼓励百姓承包生产的。

所以与其荒废着,或者白白让豪族们圈占着,不如拿出来增加税收。

实际上,比起豪强的剥削,这点承包费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算是减负。

而且他们承包搞生产,或者单纯的砍柴狩猎,都能获得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地方势力不敢出来吃拿卡要欺负他们。

当然,便是在自家承包的地方搞生产,冬天也是没有多大活动量的。

不过相对来说,人群更加集中的城市与村社内。

反而会因为农闲时刻大家聚在一起,又因为秋收之后仓里有粮,心中不慌。

所以这时候就适合举办一些平日里无法举行的大规模集会。

人类社会便是这样获得的最初秩序,然后发展出来相应的政治、宗教活动。

十二月初,关中一场大雪不期而至,复又匆匆放晴。

百姓们皆兴高采烈,有雪,明年大概率至少不是旱灾了,丰年不奢望,平年便足以过上安稳的生活了。

就在黄河北岸的夏侯霸、秦朗等人望河兴叹,感叹命运多舛,决心为自己和家人乃至于魏国前途发扬奋斗到底的精神的时候。

几乎是与此同时,黄河南岸的大汉境内,城市与农村乡亭之间,因为战争胜利而带来的信心,反而渐渐热闹起来。

在这其中,尤其以长安刘禅举办的一场国债发行仪式最为瞩目。

这既是政治活动,也是经济活动。

虽然刘禅将其当做经济活动,但在外人眼中却更是政治活动。

没办法,人的地位和认知不同,观点也不同,不可调和。

一场盛大的烟火展览,着实让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大涨见识了。

前几日,糜家子弟担任行长的振国商行,公开宣布去年国债尽数偿还无误。

当初北伐之时,刘禅让振国商行发行了一年利百分之三,两年利百分之七的两种债券。

通过债务的形式,向境内的富户们筹集钱粮,成为朝廷北伐物资的重要来源之一。

朝廷大军征战,没有被物资困扰,此举也是功不可没。

一年利百分之三,两年利百分之七,利润看似不是很高。

但是量大啊,一旦涉及大宗商品,增值的目的性就会减弱,保值才是根本目标。

关于债券这种事,邸报上做了细致而详尽的宣传和说明。

之所以没有上来就推行国债,还是担心百姓们的畏强心理。

即便是豪强,也不敢太跟政府对着干,直接发行国债,他们恐怕会担心这又是朝廷新的敛财工具。

所以,刘禅才让振国商行出面发行债券,政府隐居幕后,帮百姓们脱敏。

就像邸报上所言的那样,之前针对战争发行的债务,是朝廷监督的正经商业债券。

振国商行向百姓筹集钱粮,而朝廷向振国商行借钱粮。

无论朝廷最后是否还账,那是朝廷跟振国商行的债务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