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消耗与开发(2 / 2)

遭到臣下的普遍反对。

明成祖好大喜功,执政时间一长,必然结果就是国家财政的破产。

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任何实际的经济价值,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这一华而不实的举动很符合好大喜功如明成祖的胃口,但却是国力所不允许的。

大臣们慑于明成祖的淫威,敢怒不敢言,只好借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刚刚落成即被雷电击中烧光的机会发难,逼得他罢下西洋。其实不要说七下西洋,就是七十次下西洋,按照这种动机和做法,对中国只是有害无利的,徒费国力的政治游行而已。

明朝一直陷于财政困难的窘境,因此国家动员能力极差。到了明朝末年,人口已经差不多两亿,但最大一次动员的兵力不过就是松山会战时的13万军队,这已经是穷尽国力。

军队的动员能力不仅仅单纯是军事上的动员,军队远征的数量和距离,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能动员多少人参军,而是后勤能否保障,这纯粹就是国家的全面动员能力了,尤其要有财政能力作为支撑。

太多太多的原因制约了明朝军力的发展,有些是对的,有些不见得是错的,只不过是在某个时间点不太合适而已。

就像魏忠贤的死,究竟是好还是坏,崇祯也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