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是默默地闭上眼睛准备“细细品味”的,如今也不由露出了“满意”的表情。
有人说,沈铭恩的作品就像茶,可以细细的品,此刻,这句话仿佛得到了最佳的具现化。
【这是歌颂父辈吧?】
线上直播间里有人刷:
【《如愿》……这歌名有点儿意思,是有什麽深意吗?】
【听着有点儿像是感恩父辈丶亲人的意思。】
【感觉这个跟《小河淌水1952》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别说,你还真别说!】
【这还真的很像是感恩革命先烈的作品!】
……
这届网友还是灵敏啊,沈铭恩没有明确说过这首作品是歌颂什麽,可他们仍旧在沈铭恩短暂的演唱了几首主歌的情况下,就准确的猜出了这首作品的“深意”。
当然,也不只是他们猜的好,也可能是沈铭恩的歌词没有太过掩饰罢。
你听听那歌词啊……
“你是遥遥的路,山野大雾里的灯”,将先辈们比作“路”与“灯”,既写他们在时代迷雾中开辟前路的艰难,也暗含他们是后代前行的指引。
民族危亡时,是他们,点亮了我们前行的方向!
“你是明月清风,我是你照拂的梦”,用“明月清风”的温柔意向,淡化了先辈形象的“宏大叙事”,转而强调他们对后代的守护如同自然般无声却深沉。
而“我”的成长与梦想,正是被这份守护托举的结果!
是先辈们,用牺牲,换来了当下的和平!
“见与不见都一生与你相拥”,或许我们素未谋面,但他们为我们做过的一切,付出丶奉献,我们都始终铭记于心。
每一个国人,都不会忘记那些曾经为我们付出过一切的先辈!
……
“而我将爱你所爱的人间~”
“愿你所愿的笑颜~”
“你的手我蹒跚在牵~”
“请带我去明天!”
……
副歌来到,沈铭恩的声音逐渐高昂,但是他的嗓音却并没有以往那般的尖锐……
事实上沈铭恩的嗓音是极具辨识度的,他一直都具备着那种一开口就立马让人认出来的嗓音,不然前些日子在《音途万里》也不会蒙着脸一开口就引起全场欢呼。
可在这会儿,延长这首《如愿》的时候,他却并没有完全将自己音色的特点裸露出来……
反而,在歌声里,给出了一些“克制的力量”。
嗓音里少了几分尖锐,多了几分“温度”,却又不过分炽热。
这种“去个人化”让他成为所有听众的“代言人”,给人一种,他的声音不是“沈铭恩在唱”,而是“每个子女在对父辈诉说”的感觉。
这种“匿名性”,让歌曲的共鸣范围,实现了最大化!
“喔……”
因为过于沉醉的去聆听,也因为是央妈这边的活动,现场的观众们并没有之前沈铭恩出现在活动和线下时候那麽的火热,呼喊的声音那麽大……
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对沈铭恩的这首作品不感冒了啊!
当时线上的镜头扫过一些个观众,你能够在他们的脸上很轻易的看到名为“沉醉”的表情,有几个人甚至摸着自己的胳膊,感觉……
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好吗!
没办法……
谁让这首作品,如此的感人,如此的令人动容呢?!
“啪……啪……”
不知道谁率先抬起手来拍了一下,像是鼓掌,紧接着附近的好多人都不约而同的抬起手来,为沈铭恩,也为这首《如愿》,更为作品里歌颂的先辈们,鼓起掌来!
……
“如果说你曾苦过我的甜~”
“我愿活成你的愿~”
“愿不枉啊,愿勇往啊!”
“这盛世每一天!”
……
《如愿》的歌词里,没有“感谢你”丶“我爱你”这类直白的抒情,却用“你曾苦过我的甜,我愿活成你的愿”这样的“事实陈述”来传递情感。
国人的代际关系本来就少言爱,父母的付出藏在“默默抗下”里,子女的感恩藏在“悄悄模仿”里,歌词的“不说”反而比“说”,更加贴近真实!
副歌部分,没有用高亢的爆发,而是以渐强的弦乐托着沈铭恩的声线缓缓上升,像是绵长的叹息,又像是一个坚定地承诺。
这种“不宣泄”的处理,贴合了先辈们“沉默的付出”……
他们的爱,从不是轰轰烈烈,而是细水长流,旋律的“收”恰是对这种爱的精准呼应。
【无敌了!】
隔壁线上直播间里弹的幕几乎要刷疯了,好多人都在说:
【这把哈基恩这家伙又成了!】
【好家夥,我寻思上一首《红旗飘飘》就够无敌了,没曾想他紧接着拿出的这首《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