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担当,奉献,旗帜飞扬!(3 / 5)

绝对是可以永久流传的经典金曲!】

【悟了!大师们,我悟了!】

【截图啊10后们,以后等这首歌上教材了,老师考你们理解,这就是标准答案啊!】

……

“说不一样!”

“其实也一样!”

“都是青春年华,都是热血儿郎!”

“说不一样!”

“其实也一样!”

“一样的风采在ghg的旗帜上飞扬!”

……

军鼓、号叫,除却这些非常具有象征性的伴奏之外,旋律里面还有一些类似那种,蜀黍们整齐划一列队进行踏步的声音,那些声音真的是进一步的加强了歌曲里面的阳刚之气和威严感,那一刻所有人就有种,沈铭恩不是一个人在唱歌,而是身后有“千军万马”的感觉。

高中生发挥着高中生的作用,专业的大学生也在发挥着大学生的余热!

有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在评论区表示:

【这歌旋律结构的功能性设计真的是没谁了,通篇都是三段式结构!】

【主歌以中低音区的叙述性旋律展开,节奏稳健,旋律线条平稳,配合歌词的设问,营造思考感;副歌音区陡然升高,旋律跳进,配合强拍节奏,形成情感爆发点,凸显自豪感;尾声重复副歌旋律,但收尾落在长音上,以渐强的处理强化收尾的坚定感!】

【节奏与配器更是将军绿特质一整个拉了出来,洪亮的男高音和极具特色的胸腔共鸣,将军人的豪迈与自信推向高潮!】

【教科书!】

【这简直是美声专业的教科书啊!】

【沈铭恩不愧是“国家队”的啊!】

……

如今的沈铭恩,在京城奥运一行之后,已经彻底被所有人归为“国家队”的一员了,他现在的实力相较于很多内娱观众眼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队”那都不是不遑多让了,那是犹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这就是实力啊!

“当兵的人!”

“当兵的人!”

舞台上的沈铭恩,还在继续唱着:

“咱当兵的人!”

“有啥不一样!”

“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

“咱当兵的人!”

“就是不一样!”

“为了国家安宁,我们紧握手中抢!”

……

线上直播间里有一位网友说得好:【沈铭恩肯定对军人蜀黍们的日常生活有过认真的观察!】

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要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军人蜀黍走在大街上,很多人其实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的不同,比如站姿啊、步伐啊、眼里的坚毅啊……等等这些。

这种“不一样”的直观感受,被转化为了歌词里“有啥不一样”的自问自答,进而升华了对军人身份的深层理解!

细节到令人发指!

分析来分析去,网络上有关于沈铭恩这首《咱当兵的人》的论调从理解一路到专业知识,可这首作品里,真正值得深思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从军旅文化到国民记忆的符号构建,也就是其社会意义,才是最值得深思的!

《咱当兵的人》这首歌,突破了传统军旅歌曲侧重“战斗场景”或“思乡之情”的单一叙事,转而聚焦军人的身份认同与精神境界,塑造了“热血、担当、奉献”的现代军人形象,后续如果传唱广的话,很轻易的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构建公众对军队的情感认知。

同时,歌曲的传递也超越了普通“军旅生活”的范畴,看评论区的发言就能看出来,不同年龄层有着不同的共鸣,对于老一辈而言,它唤起了很多老一辈人对军旅岁月的集体记忆;而对年轻人而言,其传递的“青春奉献”价值观与当代青年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形成呼应!

这种跨时代的生命力,源于它对人性本真与集体理想的双重关照!

不难想象,这样的作品,在日后,将会成为一个文化的坐标,记录着一个民族对“担当”与“奉献”的永恒敬意!

“咱当兵的人!”

歌曲进入尾声,沈铭恩嗓音高亢且高昂,带动着全场观众的热情,他大声唱着最后一句:

“就是这~个样!”

当歌声渐弱……

当伴奏随着演唱一同落下帷幕!

当乐器集体奏鸣最后一刻!

“喔!!!”

“啊啊啊!!!”

“牛逼!牛逼!”

“啪啪啪……”

整个现场,当真是喊疯了啊!

欢呼声、起哄声、鼓掌声!

各种各样的声音,融合、交汇在一起,恨不能要将这《华语打歌中心·红歌季》录制现场的顶棚给掀翻!

燃炸了啊!

很多人都在喊:

“精忠报国!”

“我要去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