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向旁边的参谋要来了兵推软件,仔细讲解。
“这是交战地区的安巴拉空军基地。”
“y方金箭中队数架阵风、su30,米格29混合编队从这起飞,执行对b方地面目标的攻击任务。”
“b方的j10在境内执行常规制空巡逻任务。”
“第一波双方仅出动战斗机,靠自带雷达侦查。”
“在b方视角下,j10ce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率先在200公里外发现阵风。”
“可惜pl15导弹的射程只有145,只能等敌机继续接近。”
“再切换到阵风视角,此时阵风已经暴露,但他们一无所获,雷达是空的。”
“如果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此时j10其实已经在阵风的流星导弹射程里了。”
“这就是标准的打得到看不到。”
“等到阵风能看到的时候,双方已经接近到148公里了,恰好是pl15的射程。”
“于是双方在同一时间互射导弹。”
“按理说此时胜负已分,流星导弹不可逃逸范围只有60公里。”
“而拥有双脉冲发动机的pl15不可逃逸范你们很清楚。”
“第一脉冲结束,pl15接近阵风20公里的时候,马赫数只有1.4左右,和阵风的巡航速度差不多。”
“这个时候第二脉冲点火,以超过10个g的过载加速到5马赫以上。”
“20公里迎面撞上这玩意儿,除了画十字祈祷也没别的办法了。”
“所以,这种仗,要战斗机干嘛?”
“毫不夸张的说,同样的活儿,顺风的快递无人机也能干。”
一言至此。
林枭咬着手指沉思,同时有些惋惜。
可惜。
可惜这小子去过搞装备了。
要是他参军,给自己当个参谋,高低也是萧何诸葛亮级别的。
就他这一手战后复盘。
思路之清晰,见解之独到。
他身边的几个参谋没一个比得上的。
关键是。
他说出了最重要的一点。
看似是j10赢了,实际上胜利和j10关系不大。
j10只是一个载体。
这就像是攻城一样。
自己这边大军压境,对方紧闭城门。
围城数日,纯实力碾压。
一个小兵登上城头,夺先登之功。
小兵并没有多厉害,只是对方被整个体系碾压了。
j10c是那个小兵。
pl15、红旗9、zdko3预警机、awacs控制系统……
由这些装备组成的整体实力是获胜的关键。
“陈总虽然有些带货的嫌疑。”
“但道理没问题。”
“这次空战把j10c换成其他飞机,一样赢。”
“但前提是有空战体系的支持。”
“他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思路。”
“这些装备论代际,都不是很优秀的装备,毕竟有代际差。”
“人家阵风还是正经八百的四代半。”
“但组合在一起,效果拔群。”“
“这叫什么?聚是一团火。”
“同理,我们只要用手头的装备,凑成一个体系,单个装备的劣势就会被弱化。”
“这也就是我之前一再强调大的一体化作战。”
“空军火箭军和信支部队,是整体,而不是各自为战。”
陈晨伸出大拇指:“还是林总总结的到位。”
“当然了。”
“我不建议大家嘲笑三哥。”
“除非忍不住。”
“三哥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能拿他的实力度量全世界。”
“该用高等级装备,照样用。”
“我只是说,这种体系整合资源的方案,是不是可以延伸?”
话点到这儿。
参与会谈的军官们心中豁然开朗。
战斗机,不一定要派最好的,只要能挂导弹就好。
导弹不一定要最大的,只要射程大于敌机雷达就好。
预警机不一定要最先进的,改装过雷达就好。
这些并不怎么先进的装备组合在一起,正好够拿捏对方。
陈晨是站在省钱的角度分析的。
但军官们却可以引申出另一个角度——省命。
就像陈晨说的,挂在导弹的战斗机,完全可以用无人机。
无人机对战有人机,这种以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已经接近现实了。
“陈总说的,正式我们工作要延伸的地方。”
“当然了,装备的研发我们帮不上忙,得靠他们。”
“但使用装备的能力,我们要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