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密诏(1 / 2)

“来来来,喝!”

骠骑将军府内,张新大摆宴席,大宴群臣。

吨吨吨吨吨

众人推杯换盏,喜笑颜开,好不热闹。

汉时的杂号将军,除去偏裨二将以外,名号都是根据将领的特点,或者是即将要做的事情来定。

比如于禁毅重,他的名号就叫果毅。

典韦勇武,就叫虎威。

张辽镇东,说明这次勤王张新并不打算带他,而是准备让他留守关东。

名号之间,并无什么高下之分。

所谓四征四镇重号将军的说法,是在曹操迎回天子之后,为了应对汉末混乱的局势,才加强了这些将军的权威,将四征从杂号改成了重号。

直到曹魏建立,才明确规定,四征将军位次三公。

现在嘛

曹操还在蔡瑁麾下混着呢。

因此像关羽这种老人,心中并不会产生什么不满,反而还欢喜的紧。

张新给他请的名号是平寇,说明下次打仗肯定会带上他了。

一场宴会,众人尽兴而归。

张新找到蔡邕。

白日里,他曾向蔡邕询问朝廷形势。

蔡邕不答。

显然,车队里有李傕郭汜的人。

现在一场宴会喝下来,那些人基本都醉的差不多了,已经无力盯梢。

在御下这一方面,李郭二人比起董卓,差之远矣。

张新趁机将蔡邕带到一处静室,开口询问。

“老师,而今朝廷如何?”

“唉......”

听闻张新询问,蔡邕长叹一声,不断摇头。

“李傕、郭汜,西凉蛮夷也,不尊天子,不恤百姓,但知劫掠而已。”

“如今三辅之地混乱非常,公卿人人自危,百姓民不聊生,争相逃亡。”

说到这里,蔡邕拉开衣领,撕开衣襟,从中取出一块绢帛。

“天子此番命我出使,除去封赏之外,更有密诏一封,让我交予子清。”

“子清,速速出兵勤王吧!”

“天子与长安公卿百官,皆翘首以盼你的义军啊......”

张新面色一肃,双手接过密诏,打开一看。

和蔡邕说的差不多。

刘协在密诏中控诉李郭暴行,大吐苦水,随后话锋一转,一口一个姑父的就叫了起来。

那小嘴,简直比抹了蜜还甜。

什么汉室最后的希望啊,什么勿负先帝所托啊

总结起来其实也就一句话。

姑父,你也不想侄儿在长安受苦吧?

“难怪老头这次不带昭姬过来,原来还得给小皇帝回话。”

张新看完,将密诏收好,看向蔡邕。

“请老师回禀天子,待今岁秋收之后,我即刻起兵勤王。”

“这么快?”

蔡邕愣住。

他嘴上虽然说着,让张新速速勤王。

但他的心里也知道,起兵勤王不是一件小事,大军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是不可能准备好的。

如今距离秋收也就月余时间了。

张新若想在秋收之后出兵,就必须大肆征调民夫,参与准备后勤。

而从邺城到长安,足有一千三百多里的路程。

往返二千六七百里,民夫根本没法在明年春耕之前回到冀州。

冀州本就残破,若再耽误一年春耕,怎么负担的了啊

思及此处,蔡邕连忙说道:“子清忠君爱国,天下皆知,然用兵需得顾忌民力,冀州疲敝,怕是支持不了大军远征。”

“子清不如暂且休养生息一年,待明岁秋收之后,再行勤王之事。”

“李郭虽然残暴,却也不敢伤着天子,子清大可不必如此急切。”

明年秋收之后出兵,是长安官员与皇甫嵩共同商议出来的,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间。

皇甫嵩善于用兵,其他官员也有治理地方的经验。

百官估算过后,一致认为,给张新一年时间休养生息,才能让勤王的成功率最大化。

当然了,他们可不是心疼冀州百姓,而是害怕百姓不堪重负,发生民变,复刻去年讨董之事。

张新在前方打着打着,家又没了。

然后又得退兵。

现在在长安百官的眼里,张新已经是大汉最后的希望了。

若他再次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老师勿忧。”

张新开口笑道:“去岁讨董失败过后,我便一直在准备着二次讨董。”

“平定冀州之后,我本想休养生息,不料王公意外惨死,李郭二人入主朝政。”

“当时我便知,有朝一日,朝廷定会召我勤王,因此不曾懈怠。”

“大军早已准备完毕,只待秋收之后,立刻就能出兵,无需额外征调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