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部,说说你们的看法。”
孟川的目光落在基建部负责人李工身上。
屏幕里的男人推了推眼镜,指尖在桌前的平板上快速点了两下。
调出一长串数据报表。
“孟总,由于有龙国机器人技术的加持,咱们的基建机器人梯队算是拉起来了。”
李工的声音带着难掩的底气:
“太阳能负重机器人已经量产一万台,为了方便运送到火星上,我们采取了轻量化的设计,每台自重四十斤。”
“但由于火星的重力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三十八,因此这些机器人理论上都i可以负重两百斤跑起来不打滑。”
李工也是青帮的人。
孟川这些年对火箭公司的渗透,很多重要岗位都已经换上了自己人了。
火星上主要是以沙土坡为主。
因此这些机器人都是在戈壁滩模拟过,是履带加磁吸轮双设计,稳得很。
主要负责短途运料,比如从矿点到建材厂,或者从着陆点到工地。
因为是太阳能的设计,全身都覆盖着太阳能板。
白天续航能撑十二个小时,晚上没有太阳,满电就只能续航两小时。
李工顿了顿,指尖划到另一页:
“运输车也出了样机,载重五吨的六轮全地形款,防沙防辐射都做了,但没量产。”
“一来是体积太大,一架星舰塞不下几台,运一趟太亏。”
“二来前期工地分散,小机器人灵活度更够,等后续建工厂或者修主干道了,再集中运也不迟。”
孟川点点头,不愧是专业的。
考虑事情就是全面。
“挖掘这块呢?”
孟川追问。
李工立即便是再次翻页。
孟川目光扫过屏幕上机器狗的设计图。
金属骨架裹着防沙外壳,头部加装的挖斗像个憨厚的铲形嘴。
“挖掘机器狗也造了一万台。”
李工笑了笑:
“原本是普通巡检机器狗改的,加了个液压挖斗,挖硬土碎石都没问题,效率比纯人工挖快十倍不止。”
“最关键是省事儿,一台机器狗能顶俩搬运工加一个挖土工,还不用歇着。”
说到这儿,李工话锋稍顿,语气添了几分谨慎:
“但有个短板——这些机器人和机器狗都是近程操控,信号有效距离就五公里。如果是深入到山体福地挖掘,可能可操控的距离只有三公里。”
李工的意思很明显。
就是想要操控这些机器人和机器狗,就必须要有人长住在火星上。
想要在地球遥控这些机器人和机器狗干活,那不可能。
“这没问题,前期我会派人在火星上驻点,所以火星上的哨所必须要先建好。”
孟川早就计划好了,他会让青帮的人先上去。
最好是战一堂主那样的,能扛住环境,也能快速处理机器故障。
“那就没问题了。”
李工调出另一组图纸:
“建材设备这边也有进展。小型钢筋水泥生产线做出来了,模块化设计,拆开能塞进二十个标准货运箱,运到火星再组装就行。”
“水泥用火星土配咱们带的添加剂,钢筋用提炼的铁氧化物,实验室里试了,强度能到地球c30混凝土的八成,够建前哨站了。”
孟川再次点头:
“能源呢?”
能源是重中之重。
想要在上面建厂,和维持各种设备的运行,以及人在上面的生活。
没有能源是不行。
虽然火星上有煤,但前期肯定是用不上的。
“所以光伏板得单独运。”
李工点开一份能源测算表:
“我们设计了大型可折叠光伏阵列,一块板展开十二平方米,转化率23%,抗火星尘暴的涂层也试过了。前期建前哨站,最少得运两百块,再配十台储能电池组,基本能稳住机器人和制氧设备的用电。”
他话音刚落,孟川就问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来:
“如此算下来,这些东西要多少运力?”
李工深吸一口气,报出了那个惊人的数字:
“所有设备、机器人、光伏板加起来,光运到我们自己的空间站就得三百架星舰。”
“要是算上哨所的建材以及生命改造部的制氧机,保守估计得五百架。”
“再从空间站再转运到火星,同样还需要五百架。前后加起来,一千架星舰是底线。”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航天部总监脸色都白了:
“一千架?咱们现在满打满算才五十架星舰。都还不够我们在太空建空间站的。就算加班造,一年也未必能凑齐……”
孟川想要在地球和火星之间建一个空间站,作为中转站使用。